问:《大经》有“过火闻法”之文,其中说到“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佛是广度十方众生,为什么“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呢?
答:你问的意思是,佛既然广度十方众生,那菩萨想闻这个经,就跟他讲,不就可以了吗?
要知道,佛讲这段经文,根本的意思是要说明念佛法门非常殊胜、稀有、尊贵,你今天有缘遇到了,应该当下信顺,不要错过。这是用反衬的方法:你看,很多菩萨想闻此经都得不到,我们竟然遇到了,应该深生稀有难得之想。
“多有菩萨”的“菩萨”应该是小菩萨,不是大菩萨。如果是无生法忍的大菩萨,是没有这些障难的。那些自力修行、没有证悟无生法忍的低阶位的菩萨,因为善根福德因缘还不够,所以,有所谓的“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不知,第二是不遇,第三是不信。
第一,不知道。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不够的话,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法门,当然就不能得到这部经了。“欲闻”是想听这部经,那既然想听这部经,不就是知道了吗?如果不知道,他也没有所谓“欲闻此经”。它是就大方向来说的,不是说具体的知道不知道。一切发心的菩萨,毫无疑问最根本的愿望就是成佛道,不然不能叫菩萨。而这部经典是能保证快速成佛的,所以,从这个大方向、原则来讲,这些菩萨都是愿意听这部经的。可是如果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他就不知道有这部经典,那当然就没办法听闻。
第二,知道,但是没有遇到。听说有《无量寿经》这部经典,可是没有遇到人讲给他听,也没有经本,这也是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也是“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第三,知道,也遇到,但是不相信。虽然听闻了,可是他不相信,当面错过。这也是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信心不具足,那也是“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我们今天知道了,遇到了,又相信,这叫“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其实佛陀讲这句话,是劝信念佛人不要自轻,而要自我珍重,也是为了鼓励我们、赞叹我们。
《无量寿经》这一段话的后面还有,“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前面是讲通途法门的菩萨修行,都已经很难了;如果遇到这部经典,信乐受持,那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这是佛陀鼓励我们,“你有这样的善根福德因缘,遇到了,应该当下信受,不要怀疑”。我们能够遇到这个法门,而且能够相信的话,善根确实超过了那些菩萨,为什么?他欲闻此经还不能得呢。累劫以来蒙受诸佛的调化,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受,渐渐成熟,才遇到这么微妙的法门,才能相信。所以大家不可以自轻善根,说“我不行啊”,这是很不容易的。
在《平等觉经》里,佛也说,遇到这个法门,闻而能信的话,那么这个人是久有善根,宿善中来,“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说得非常明确;这也是赞叹、肯定我们的善根。不然,善根福德因缘不够的话,听都听不到,听到也不相信。
《无量寿如来会》也说,如果能够闻信这个法门,释迦牟尼佛就说“彼人往昔真吾友”,被释迦牟尼佛称为最好的朋友。蒙受佛这样的称誉、赞叹,这善根是多么深厚!
《观经》说,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小经》说,念佛之人是多善根福德因缘。经文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反过来讲,称名必定往生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从这些经证来说,能够闻信念佛必生的法门,这绝对不是一般的善根可以相比的。所以这里说“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能够得这部经,闻而信受,他的种性、器量,总之归到善根福德因缘,那是不可小视的,这是累劫善根福德因缘成熟。
讲到种性,你是这个种性才有这样的信心。一个老太太,也许连几个鸡蛋都数不清楚,但是她能信佛讲的净土,而且信念佛必定往生,这就是佛法的种性,这就是成佛的种性。她不是那个会算账、会算数字、会计算机的种性。有的人很会写文章,那是写文章的种性。
不同的种,种性是不一样的。草的种子和一棵昂然挺立的松树的种子,那是不一样的。松子发芽长出来,就是高大的松树,它就学不了草籽的样子。反过来说,草籽也学不了松树。
老太太就会念佛,不会算账、做买卖;而那些会做生意、很精明的人,往往有人说“你看,他们很有才能,很会做事”,可是也不出家,也不念佛,其实就是种性不够。世间事他很会做,一来到佛门当中——他根本就进不来佛门,不要说来到佛门当中。所以能够进佛门的,固然年龄大一些、文化差一些,但是我们都要宝贵他,因为种性不一样。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 善根福德、因缘、想不通、无量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