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弥陀佛五逆谤法都救,却不救杂行人

问:阿弥陀佛连十恶五逆、谤法阐提的人都救,只要他们临命终念佛,百分之百都往生;但是却不救杂行杂修的人,说“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五”,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念佛之外多持个经、念个咒,有那么大的影响吗?

净宗之声:这是很多人误解的,这是错误的。

阿弥陀佛的救度,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不漏万机。并不存在五逆谤法都救,行善积德、杂行杂修的人反而不救,好像佛心有偏颇。其实佛心是平等的,平等普救。

所以,虽然原来是杂行杂修的,如果转过来念佛,当下蒙佛救度。

这个五逆谤法的众生,他不会依仗自己的五逆谤法,所以他要不就不归命,要归命就是全体、全身心的。所以他的得救也就彻底,也就百分之百。

而这个杂行杂修的人,往往会依仗自己的修行功德,这样的话,他的归命心就有缺失。

所以,不是佛不救这些人,而是这些人自己发生了障碍。

如果不执著自己的修行功德、自己的力量,而回心归投阿弥陀佛,那么,点滴诸善回向皆得往生,也都百分之百往生。恶都不障碍往生,何况善行呢!

所以障不障碍,不是看他的行业是善是恶,而是看我们的心到底有没有完全归命。

完全归命、不完全归命,怎么体现出来呢?就是体现在他往生的业行上面。

完全归命,他就一向专念;不完全归命,他在一向念佛之外,就再加上这个经,再加上那个咒。

这就好像世间人恋爱结婚一样,不是对方不爱你,是你自己三心二意,你感受不到对方全然的爱心,婚姻生活也不可能幸福。

如果是专修念佛,全然归命,但是自己有某种因缘,特别爱好某一部经,暂时放不下,愿意念,那倒不影响。

那个时候你诵别的经,诵别的咒,都和真谛往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而只是一种习惯、爱好。

所以,它的功德善力,都裹挟在这句名号当中,成为一味清净的念佛功德,不影响往生,往生也是一样的,百分之百。

关于这一点,希望多听闻,多思维,不要落入误解。

“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五”,是说杂行人当中,能够完全放下、彻底归命、三心具足的人少,百中只有一两个,千中难得三五个,所以才变成了“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五”。

如果他本来是杂行之人,现在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归投佛力,当然仍然是百分之百往生。这样的往生不是靠杂行往生,而是靠念佛往生。

总之,心中知道往生完全靠佛力而念佛,这就是具足三心;心中以为要靠自己的某种力量帮助达成往生而念佛,这个就杂有自力。后一种情况往生不定。

这就好像我们生病看医生一样,不管你得的是什么重病,这个医生一味药就可以把你的病治好。

你原来看过别的医生,他给你开了方药,可是没有什么效果。

你转过来找这位神医,神医说“以前的药全部都停掉,你专服我的药,我就专门负你的责任,百分之百没问题。但如果你服我的药,又服别人的药,这两种药的方向不一样,我就不能给你打包票,服药的效果就打了折扣”。

五逆谤法的人虽然病很重,但是他老实听话,专门服这一味六字名号药,当然可以往生,肯定往生。

原来杂行杂修的人,身体比五逆谤法的好一点,也可以,杂行杂修是你以前服的一味药,也没关系,神医给你一看,说“可以了,从现在开始,你专服六字名号这一味药”。

可是你偏偏不是专服,你服了这味药,还要去服原来别的医生开的药。寒热的体性、药理的路子,肯定打了闲岔,这样效果就不一样了。

当然,这个比喻不能把事情说得那么贴切、百分之百说清楚,希望你能通过这个比喻来理解好了。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