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成圣与佛家成佛有何差别?

问:南无阿弥陀佛。弟子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让人做圣贤。

请问成圣与成佛的差别在哪里?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属不属于菩萨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弟子想有这样的承担却没有这样的能力。怎样才能让心中的佛性开发出来,当下更好地自利利他?

净宗之声:一下提了好几个问题。

首先说明,儒家的圣贤跟佛法所说的圣人差别很大,不是一回事。各个宗教,比如天主教也有它的圣人,它封圣;儒家也有自己的说法。这些如果以佛法来看,顶多算是世间的一个善人、好人而已,离“圣”的标准还差得太远太远。

儒家和世间宗教的圣贤标准,我们就不说了。它们之间境界的高低,有没有重叠的地方,当然也可以比较、类比,这些都不细说了。

我们讲佛法圣人的标准。


大乘讲圣人,那就是证悟无生法忍,那也不说了。

我们讲小乘。小乘圣人就是四果阿罗汉。初果叫作“预流果”,就是说他已经入圣人之流,但是离四果阿罗汉、究竟断灭见思二惑,还差得远,还要七返天上人间。

为什么还要返回来呢?

因为还有修行没完成,还有业报没有了,还有惑没有断,他必须还要投胎做人,然后再修行。天上的寿命是非常长的,他到天上也是要修行的。这样七返,那要多长时间哪!这是初果。

证初果要达到什么标准呢?

要断五利使,也就是见惑,五种见解上的迷惑。见惑不存在,他已经是见道位,见到了佛法所讲的真理。

哪五种迷惑见解呢?

◇ 第一,身见。

“身见”就是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一般人都这样想。“我站在这里呀”“美呀,丑呀”,要破除这个身见是相当不容易的。现在女性化妆品很好卖,就是利用了你的身见。

如果你破了身见,长美长丑都无所谓了。《金刚经》就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然《金刚经》是大乘经典,境界更高。

◇ 第二,边见。

“边见”就是极端的见解,不是中道的见解。“边”就是落在一边。当然,这是佛法一些特殊的界定。一般来讲,“断见”和“常见”属于最普通的边见。

“断见”,就是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这叫断见。

“常见”,认为人死了有一个固定的灵魂,这叫常见;或者“我死了下次投胎还做人”,或者“我投胎做鬼”,这是认为有一个常恒不断的灵魂存在。

包括生死、好坏、有无、美丑,人都是在这种分别、对立的观念中生活,是二元对立的。这些都属于边见。

所以《心经》就说“不生不灭”,如果有生有灭,“生”是一种边,“灭”也是一种边。但是佛法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就是没有边见。

要破斥这种边见,谈何容易?我们天天在这里搞是非,对啦,错啦,好啦,坏啦,善啦,恶啦,这都属于边见的范围。

“那就没有这些吗?”这又是另外一种错误的见解。

◇ 第三,见取见。

“见取见”是什么意思呢?“取”就是执著自己为优胜,“见”是自己的见解:执著自我的见解,认为是最优胜的。

人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明明错了,别人说了,“哎呀,面子过不去”,翻来覆去要为自己辩解,这显然也是见取见的一个表现。

“反正我讲的都是对的,你就是不对。你为什么不对?因为你跟我不一样,你就不对。我为什么对?因为我本来就对!”这是凡夫的骄慢,自以为是,“反正我就是对的”,这是见取见。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不过有人表现得激烈一些,有人表现得温和一些。有的人多少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本位的。所谓修养好一些的,能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是不是就破了见取见呢?还早得很。

◇ 第四就是邪见。

邪见就有很多,举个例子,比如不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就属于邪见;“无我”认为有我,这也属于邪见;“无常”认为有常,这也属于邪见。就是不符合真理实相的见解认识,偏邪的,称为邪见。未必指它邪恶,它只是不正。

比如认为有造物主、有神,这在佛法来看,属于典型的邪见。佛法说,“我”不存在,都是“无我”。没有真实的实体,谁来造“我”呢?造一个空的,这个“我”都是假的。如果说有神造“我”,造了这一切万物,那神就是造假大王了。

如果以佛法的正见,一看“创世主、造物主”这些概念,就是不成立的。因为它是把万法当作一个实体,既然落到这样的见解当中,它就推论出,一定要有一个造物主的概念。以佛法来看,万法本来就不是实体,就是空性,造物主何从安立呢?

◇ 第五种见,就是戒禁取见,就是持不正确的戒律。

比如佛法讲五戒,一定都是自利利他的,也一定对我们的修行、心灵的增长有作用的。

但是,有一些外道的戒毫无道理,比如说一定要杀什么来祭神,杀羊啊,杀牛啊,或者通过杀生来获得长寿,这完全是颠倒的。但是他就认为要这么做才能生天,这怎么可能?

像当年在印度,很多外道修种种无益苦行,认为这样有利于解脱,这些都属于错误的戒律。


破除了这种种的邪谬之见,还是初果,还早着呢。然后还有二果、三果、四果。好了,四果阿罗汉成了以后,到成佛之间还差老远的距离。

以大乘成佛来讲,有五十一个阶位,十信位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到妙觉。所以讲,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圆满佛果,福慧圆满,悲智圆满。所以,如果按自力圣道门修行,要成佛谈何容易!

我们简单说,凡夫不觉悟,圣人已觉悟,但是觉悟没有圆满。阿罗汉自觉但是不能觉他,或者说这种功能比较弱;菩萨自己觉悟,也能觉悟别人,但是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佛是自我觉悟、觉悟他人都达到究竟圆满,这样的地位就称为佛。

所以,这个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佛是彻底圆满,没有任何缺陷,没有任何的不足、污点,这就成为佛了。那是我们无法形容和理解的一种境界,证无不圆,望无不际。

儒家当然也有很多很好的教导,比如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但是这些跟菩萨行一样吗?那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呢?

所谓菩萨行,一定是由菩提心引发的行为,称为菩萨行。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那怎么能叫菩萨行呢?表面看起来他也是为人民服务,在为大家做好事,但这只是世间善法。

菩萨行一定是引导走向证悟菩提果的,是以菩提心为基本标志的。菩提心为成佛之种,你有这样的种子,才能长出这样的根和苗。

有一些儒家的人,也在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有什么菩提心呢?他有什么菩萨行呢?谈不上的。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是《观经》第八观里的经文。可能你理解得不正确。

如果要我们自己按自力修行去成佛,当然没有这样的能力。谁都没有,祖师也没有,很多大菩萨也没有,我们凡夫当然就更不够资格了。

这里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净土门易行道,是容易的。“是心作佛”有两个作:一个是观佛,一个是念佛。

观佛就是在心中观想佛的形象,心当下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可能是定机众生才能观得来的;我们散机观不来的,就口称名号。

你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心中也就是在作佛,这个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还有谁做不到呢?口称当下即是。

“如何让佛性开发呢?”

这活儿轮不到我们做了,众生的佛性都已被阿弥陀佛开发出来了。在哪里?

十方诸佛都把佛性开发出来了,但是十方诸佛开发了,在他们自己那里,我们得不到利益。

阿弥陀佛把我们十方众生的佛性开发出来了,因为佛性没有你和他的差别,佛成佛了,佛性开发了,也是说我们所有的佛性都开发了。

但是佛得到利益,我们得不到利益,我们在迷茫当中,所以阿弥陀佛把众生的佛性开发,成为这句六字名号给我们,我们依这句名号就能最好地自利利他。

善导大师说“自信教人信”,自己信佛念佛能成佛;教一切众生信佛念佛,众生也成佛:没有自利利他超过这个的。

即使你能发普贤十大愿王、修六度万行,你自己能做到,你教别人,别人说“哎,我做不到,难”,那你要利他,还是很难的。可是念佛,我们自己也能念,教他人也可以念,这种自利利他多么殊胜!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这艘船开来了,不要你开发佛性,阿弥陀佛圆满证悟我们的佛性,成为这艘大愿船;然后我们自己可以登上愿船,也可以喊一切有缘众生都和我们一样登上这艘船:这就是自利利他,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易如反掌。

以阿罗汉的修行,断五种见惑,这是初级的。接下来有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种。以这个为标准来衡量,必须断尽贪心、瞋恨心、愚痴心、骄慢心、疑惑心,达到绝灭。

我们从现实当中看,其他教所讲的有这样的标准吗?显然是差得很遥远,没这样的,他们没有这套系统,没这套标准。

打个比喻,比如说水边的小渔村,用木头做一艘小帆船,它有它的标准,木头要多大,龙骨应该怎么样,要配几块帆板,几个人坐,怎么划等;和航空母舰比——航空母舰完全是靠现代动力甚至核动力,它们两个完全不是一个系统。

你说小木船跟航空母舰怎么能比呢?航空母舰是靠核动力,小木船靠人力,两个没办法去比。其他教讲的成圣,跟佛法讲的成佛,没法比的。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