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解释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问:“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何更通俗地理解这句话?

净宗之声:

这句话就是一般所讲的“四依法”当中的一句。“四依”,第一就是“依法不依人”;接着“依义不依语”。“依义”,“义”当中又有“了义”和“不了义”,所以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大概是听过别人说这句话,觉得不够通俗;到底原来所解释的哪里不通俗,就不了解,我们就尽量按你的要求作通俗的解释。

◎ “义”就是教理、教义;

◎ “了”是明了、通达、真实、圆满,不含糊,不委曲,有这些意思。

佛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这是因为佛说法是对机说法。

佛说法有两种,一个叫“随自意”,一个叫“随他意”。

◎ “随自意”就是说,佛本身自证的境界,他自己畅所欲言,最想说的,完整表达自己内心想说的法,这叫“随自意”。

◎ 什么叫“随他意”呢?佛虽然想把自己心中最圆满的法说出来,想畅所欲言地说出来,但是考虑到对方的根机,众生的根机不成熟,不能接受,这样只有随着对方的根机来说话,这叫作“随他意”。

“随自意”就属于了义,明了,通达,就是说佛的本怀和盘托出,这就属于了义。“随他意”就是不了义,因为说不了那么清楚,如果说得透了,对方不能接受,所以只好含含糊糊、半遮半掩,方便诱导,这就属于不了义。

比如就《观经》来说,释迦牟尼佛回答韦提希夫人“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后说了定善观、散善观,但释迦佛的本心是想专说念佛的,可是没办法一步到底,那只好说定善观想、三福回向,这些就属于不了义。

到最后逐渐开显,下品当中说出念佛,《流通分》当中唯嘱持名,这些就属于了义,随顺他的本怀来讲念佛往生。

《阿弥陀经》接着《观经》的付嘱持名,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说专修念佛一定往生,这就是明明朗朗了义之法,所以十方诸佛都来证诚护念。

关于了义和不了义,各宗的分判是不一样的。

在净土宗当中,善导大师有一判,在《观经疏》里面,是以能说法的人来分判的:只要是佛说的,那都属于了义,真实,圆满,究竟;菩萨论属于不了义。

这怎么说呢?是因为当时有人执菩萨论,主要是摄论宗的人认为:《观经》下品十声称佛,造恶之人便能往生,这是“别时意”。“别时意”就是说佛讲的话是含糊的,不是那么究竟彻底的,它是一种方便诱导,这样就把念佛说成是不了义。

所以善导大师就驳斥这种观点说,这是菩萨所说的,菩萨的智慧、证悟都还没有圆满,见理还不够透彻;要以佛所说的为标准,佛讲的就是究竟、圆满、彻底,就属于了义。

所谓“依了义”,就是依佛陀明了、无遮,畅佛本怀所讲的来修行;“不依不了义”就是说,还不够究竟圆满,方便诱导的,这些因为还不圆满、不究竟,利益也有限。所以两相比较,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