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千万亿声的念佛是为了成就那最后一念吗?

问:南无阿弥陀佛。有人说:这个法门很殊胜,那个法门很殊胜,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就会影响念佛熏修的力量。我们念佛,百千万亿地念,就是为了成就最后那一念。请问这样的说法对吗?

净宗之声:

这个问题比较细微,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先总答。这段话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基本正确,就是“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就会影响念佛熏修的力量”,这个基本正确。

说基本正确,就是有所保留,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还是站在一般通途法门修行的立场来看待念佛的,还没有揭示阿弥陀佛愿力的作用,也就是多从众生这边。

因为念佛,你反复地念,这个熏习就是不断地累积,熏修,串习,让它成为习惯,成为一种自然的力量。这样说来,它所形成的业,就是一种定业、重业。不管做什么,比如抽烟,反复抽,养成不好的习惯;喝茶,经常喝,就上了瘾。念佛也是不断地熏习,就形成一种固定的力量。

这句话虽然说得对,但是对名号本身的作用、功能、力量,还有阿弥陀佛的本愿,都没有涉及到。虽然正确,还是站在一般的立场上,没有深入。

后面这一半,“我们念佛,百千万亿地念,就是为了成就最后那一念”,如果按照上下文字面的理解,这后半段可以讲少少的对,多多的不对。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

这段话,它有四个概念。

◎ 第一说“百千万亿地念”。“百千万亿地念”,应该是讲平生,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之一念——念有“行的一念”,还有“信的一念”,就是“心的一念”。“行”就是在行业上,行为上看得到的,如口称;“心的一念”,或者“信的一念”,是内心信愿的一念。平常讲百千万亿地念,这个应该没有异议,就是说平常反复地口称名号,“行之一念”的累积,即前面讲的熏修。

◎ 接下来第二概念,“最后一念”。“最后一念”指什么呢?如果看上下文,似乎是指临终念出这一声佛号,至少在心中能够忆念,所以它也是指临终的“行之一念”。我们暂且这么理解,有了这样一个理解,才能讨论它到底正确不正确。

◎ 第三个概念,就是“成就”。他不是为了成就最后这一念吗?这个“成就”应该是指“净业成就”,就是往生之业达成,“我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就定了,不会再改变了”。

◎ 第四个概念“为了”。“为了”是表示目的,平常反复地念,目的就是为了这“最后一念”。

有这么四个概念。如果我们理解的这四个概念就是说者的意思,那下面就有几个问题。


第一,净业成就是否一定要在临终?

因为他说是为了临终那一念,似乎净业成就就限在临终这一念。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正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净业成就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类是平生业成;
● 第二类是临终业成。

“平生业成”,像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就说了,“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并不限制在临终。

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的本愿,包含这两类,就是平生达成往生业成的,还有临终达成业成的。

临终往生业成的,又有两种情况:

● 一种就是他平常没有遇到念佛法门,他当然毫无办法,只能到临终,只有这一个机会临终业成。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就下品三生都说了临终遇法,临终才遇到念佛法门,那就是临终业成。

● 还有平生遇到这个法门的,他平生没有业成,为什么呢?信愿不具足,怀疑、犹豫,杂行杂修而不相信,这样七拖八拖,七赖八赖,赖到临终了,能成不能成还是两回事。如果成了,他的时间就在临终。

这样我们至少知道,往生并不一定限在临终,所以你这样说“为了临终最后那一念”,这只是一类人。

看来这个人不是临终遇法,因为平常念了百千万亿念,所以他不是临终遇法、临终业成那种人,而是平生遇法。

那干吗不追求平生业成呢?一定要等待临终业成呢?是谁限定说念佛法门必须要临终业成呢?这都是问题。


第二,念佛法门是不限临终业成的。

我们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平生业成的,比如造五逆重罪的人,杀父杀母,他现在干了坏事,地狱的业因就已经定下来了,就是这个地狱业业成了——就是从反面、负面的——它是业成了。不管他现在死没死,他当来,比如说再过三年才死,一定是堕落地狱。不是说现在干了恶事,到死的时候才业成——不是的。

他虽然是过三年才死,但是业现在就成了。这是染污业、虚妄业,都不用等待临终来成,他现在做,现在就成。何况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它能够消除五逆重罪,功能力用更大,有什么必要一定等到临终才业成呢?而且现在念了百千万亿声都不能成呢?

所以,我们从五逆重业成在平生,不待临终,反过来推论,超过五逆的真实净业——弥陀愿力的成就,那当然不用等待临终。我们念佛是不必等待临终业成的。


第三,从无量寿佛本身来说。

无量寿佛是光寿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广度众生。他是恒常不变的佛,是法界常住的佛,是报身常住的佛。在永恒的时间之内,他其实已经超越了时间的概念,所以才叫“无量寿佛”。

无量寿命本来就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超越了时间的概念,没有时间的限制。所以,我们认为有现在,有临终,临终业成,这是凡夫的妄想分别,并不是佛定了说“你平时念佛不管用,到临终才管用”,佛没有这样说。

从阿弥陀佛救度众生、名号本身的功能来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尽虚空遍法界,常放无量光明。

任何时候念佛,当下业成;任何时候念佛,当下救度;任何时候念佛,当下光明摄取。不是说等到临终才起作用。

所以,这样的临终业成完全是凡夫自己的一厢情愿,自己的想法,自局其分。


第四,从众生这边来说临终和平生。

阿弥陀佛的名号尽虚空遍法界救度一切众生,你是平生在念佛,但是隔壁老王可能临终了,他临终念佛就能得救——这句名号在他那个时间点,比如说十二点,他怎么当下就被名号的功能圆满地救度了?

你现在也是十二点,干吗你念的时候,名号就不能救度你呢?在同样一个时间点,“那个人临终了,他就管用,我活着就不管用”——没那回事,佛不会有分别念,同样一句名号,谁念都一样。

临终的人,他的心力更弱,更慌乱,他念都能业成,何况你现在心比较静定,比较悠闲,生命力也比较旺盛,那你念怎么就不能业成呢?所以,这一比,就显出临终业成的荒谬,就是说一定要等待临终业成,这是荒谬的想法。

就一个人来说,也没有所谓的临终不临终。

比如说,你现在病重要死了,你念佛了,如果当下死掉了,这一念管用了,临终业成了;可是如果你没死呢?又活过来了呢?你不就变成平生了吗?“哦,又取消了,没有死,那你念的不管用”——同样是那一句佛号,死了就管用,不死就不管用,那么能往生不往生,业成不业成,不是决定在名号的功德,是决定在你死不死了?

或者说,你平时在相续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果突然遇到车祸死了,临终念了这一声,管用了;如果没有车祸,你活下来了,不又成为平生了吗?“哦,那又不管用”。这样就颠颠倒倒,就没有标准。这是第四点,关于业成的时间。


第五,所谓临终业成,临终的概念完全是众生的一个身见,就是说我们的身体脱掉之后,往生之业才达成,并不是要等到这个时候。

当然,你究竟往生净土肯定是在色身谢灭之后,你不可能现在带着你的肉身飞到净土,但是,业成的时间不在这时候。

“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就是用蜡刻成一个印,比如说,刻成一个“佛”字,然后印在泥巴上面;印在泥巴上以后,再用火一烤,蜡化了之后,印文的字,这个“佛”字就显示出来了。其实不是把蜡烤化的时候字才显出来,蜡没有化的时候,这个字已经成形了。

蜡代表我们的身体,以我们的身心来念佛,到最终抛弃身体的时候,往生的印文就显示出来了。但是它是那个时候才成的吗?它早就成了。

就像蜡印印上泥巴一样,这个“佛”字早就在里面了。就是说,我们往生虽然是到临终才见弥陀、观音、势至来迎接我们,但是早就成就在众生的身心之内,所以叫“平生业成”。

你一定要讲临终业成,这就是把身体认为是“我”。佛法是讲心法的,你一念信心决定,一念信愿具足,念念不改念佛,当下往生成就。业已经成,心已经在极乐。人虽然在娑婆,名已在极乐挂号,你就是极乐世界的人了。

所以善导大师才说“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极乐圣众是包括现在已经往生的人,还有十方法界没有往生,但是念佛决定能往生的人,都算极乐世界的户口,都算极乐世界的人。

如果一定要说等待临终才成就往生之净业,这样的人缺少无常感。念念之间都是临终,没有固定说哪一念是临终,所以它也不符合事实。


第六,这种观点也是善导大师所破斥的。为什么呢?

如果说我们平时千万亿声地念都不管用,就好像我们踢足球,前面念都是空念,都是空架子,不是真刀实枪,最后这一念才是临门一脚。如果这样的观念正确,道理成立的话,就避免不了“别时意”。

● 什么叫“别时意”呢?

就是说你现在不能成就,到未来什么时候才能成就。“你看,你百千万亿地念,像用一个钱赚千个钱,不是现在就能赚到,要很多时间慢慢赚,到最后才能赚到”,不是一样的道理吗?百千万亿地念都不管用,到最后那一念管用了,业成了,这就成为“别时意”。

●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破斥“别时意”,他说什么呢?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意思是说,这句名号本身愿行具足,非别时意,当下念佛,当下愿行具足,愿行圆满。而这个愿从众生来看,似乎说“我要发愿回向求生极乐”,根本来讲,还是佛在兆载永劫之前发愿要救度我们,呼唤我们,迎请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众生应当欲生我国”,我们才有今天的愿。

推根归本,是佛的愿成为众生的愿,所以这个愿才广大深厚。那么这个行,也是佛的行成为众生的行,不是在众生这边,你嘴巴动一下,你没什么修行,但是“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所以,阿弥陀佛因中的愿,兆载永劫的修行,到果上无上的功德、光明、力量,都在这句名号当中,成为我们的修行。

就像坐船一样,你虽然没有行,你坐在船上,船的行就是你的行。你坐飞机,飞机的行就是你的行,那多快呀,不能飞也能飞。你靠上佛,不能修也能修,不能成佛也能成佛,不能到西方也能到西方,这就是他力。

以此之故,才没有别时意,所以善导大师才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这个“必得往生”,是就这句名号本身具有这样的功能,不是站在众生这边说,“你修了百千万亿念,你才这样”——不是这样。

而且,“必得往生”是当下,这名号本身就具足了让众生必得往生的功能和力用,不是说等待临终才必得往生,那就不“必得”了,那就有很多风险,不确定,就不能称为“正定之业”。

我们连续说了六点来证明,如果一定要限定在临终最后一念,往生才业成,从道理,从事实,都是错误的。但是,这种现象是有,有的人就是这种情况,所以也不能说他完全错误。

那么,这种情况怎么造成的呢?

就是昙鸾大师所说的“自局其分”,就是自己限定自己,平常念佛,念的每一声当下都已经平生业成了,但是他不相信,他没有这个心量,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信心,没有这个福报,“哎呀,那不行啊”,自己把自己限碍住了,局限自己说“平时怎么能成?”然后“我累积啊累积,到临终才成了”,这是他自己的一个妄想。所以,我们希望打破这种自局其分的妄想。

刚才是就第一个问题“净业成就是否一定在临终?”我们已经回答过了,就是上面的理解。

第二个问题,“净业成就是谁来成就?”

看起来是要我们念佛人来成就,是的;但是推功归本,是阿弥陀佛来成就的。

有三个阶位:
● 第一,名号法体成就;
● 第二,一念信受成就;
● 第三,念念称名成就。这个“成就”就是业成。

◎ 第一,名号法体成就。成就什么呢?成就众生的往生。这个成就的时间点在什么时候?在十劫之前。

所以,阿弥陀佛成佛十劫,我们往生之业也已经成了十劫。所以,蕅益大师才说“一成一切成”,阿弥陀佛成佛了,一切都成就了:净土也成就了,十方众生的往生也成就了,回来度众生的功德也成就了。

因为他当初发的本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称我名号,愿生我国,如果不能往生,那我就不成正觉”。现在已经成为正觉,所以他的名号当中就有众生往生的功德。

这个正觉成为名号,你现在听到了“南无阿弥陀佛”。他已经成正觉了,说明已经代众生完成了往生的功德,因为“若不生者”,他则“不取正觉”。

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众生的往生业成,是阿弥陀佛在十劫之前已经为我们成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当中,你等到今天来都已经太迟了,你还等待临终?所谓“现在归去已嫌迟”,你现在念佛,当下成就,佛说“我都等你十劫了,不要说太早”。你还在磨磨蹭蹭等待临终,等到什么时候临终?百千万亿念,等待临终那一念?

◎ 为什么佛成就了,我们还在轮回呢?这是第二个位阶,就是“一念信受成就”。

佛虽然成就在那里,但是我们不相信,我们拒绝,所以我们仍然在轮回,流转。比如说你现在是个穷光蛋,你爸妈是大富翁,他们给你盖栋别墅,早就盖好了,叫你住,但你不相信,“这老头是谁呀?不要对我谋财害命”,那你不还是穷光蛋吗?你能住进这个别墅吗?

给你一张支票是一千个亿的,结果你认为这是一张纸,你不相信,人家给了你,你还是穷光蛋。你当下相信,你就是一千亿的财主;虽然说你现在是一千亿的财主,然而是当初你父母死的时候留下来给你的,是那个时候成就的。

第二,一念信受成就,信愿具足则往生决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信愿、信受,是这一念信心来领受阿弥陀佛在名号当中赐予我们往生成就的功德,所以这叫“一念信受成就”,或者说“一念信受,往生业成”。

◎ 由此延伸出第三个阶位——念念称名成就。

一念信受,如果当下死了,那就是临终业成(平常没相信,怀疑,临终才相信,临终业成)。当下没有死,活着干什么?念佛就是我们的生命。

名号救度我们,往生决定,那天天干什么呢?自自然然乐淘淘,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就像呼吸一样。

念多念少,念早念晚,或许各人会不一样。但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总是念佛,归投靠倒。念念往生业成,这叫“念念称名业成”,每念每念的称名,每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从信心的一念流露出来,都是从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本身流露出来,所以当下就是业成。

并不是说百千万亿念,念念都不成,然后在最后那一念才成。这个方向、时间点完全错误。是因为阿弥陀佛十劫之前那一念早就成了,所以我们一念信受,念念称名,念念业成,念念灭罪,念念光明摄取,念念佛光来照,念念阿弥陀佛护念,念念阿弥陀佛现前。这是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百千万亿地念是为了临终那一念”,这个“为了”充分显示出这是凡夫的妄想,这不是佛的“为了”,佛没有这个“为了”。

因为佛的工作在十劫以前已经完成了,他为了众生的往生,经过了兆载永劫的修行成了这句名号。

那我们的“为了”要跟佛相应,要顺佛愿,要“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不要自己搞一套,那就是自局其分。

我们不是说百千万亿地念为了临终这一念,不是这样的。百千万亿地念也好,一声一念地念也好,都是为了随顺佛的愿力,当下念念成就。

其实这个“为了”也没有什么为了,这是一个事实。如果加了“为了”,特别加一个目的,就好像成为两件事。当下念佛,信顺这件事,当下佛光摄取,这是个事实,请你来接受,请你来相信。

我们对上面的那段话,作了四个概念的分析,不过还可以有别的解释,比如说这个“最后的一念”,这一念如果解释为信愿的一念或信心的一念,也有正确的地方,就是“三心具足,必得往生”。

这样,所谓的最后,就不是指时间上的最后,而是指业成、达成,往生之业达成本身就是最后,这样就没错误了,就是说我们百千万念都是为了达成信愿这一念。

因为如果不多念佛,可能信心不够,对一类人来讲是这样,不一定所有人都这样。人根机不一样,有的人是闻法而建立信心,但这个不矛盾,所以善导大师说“五门相续助三因”,“五门”就是五念门,或者说五种正行。

总体来讲就是念佛,念佛相续能够有佛光的作用、佛号的作用、佛的功德熏习我们的心的作用,调摄我们,让我们逐渐产生信心,所以叫“就行立信”,就念佛之行,能建立信心。

这是对的,肯定的。还有信助行,就是一念的信心,你有信心,信心具足,念佛就有动力,念念相续念佛也有帮助。

实际来说,是“信行一体”,心中如是信称念必定往生,如是信弥陀本愿不虚,那么口中就如是念,所以这样的信和行是一体的。名号当中也是愿和行具足的,这样就是往生决定,往生业成不必限在临终。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