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经藏与一句佛号成就矛盾否?

问:莲池大师说“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这跟佛提出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是有矛盾吗?该怎么理解呢?

净宗之声:

莲池大师是明代一位弘扬净土的大师,他当然是提倡“专”的。不过,这句话的原文倒不是莲池大师说的,倒是现在有的人这样说。

同样的思想,最鲜明的像民国的印光大师,尤其是唐朝的善导大师——他提倡专修念佛,专读净土三部经,专称弥陀名号,专观极乐净土,专赞叹、礼拜阿弥陀佛,说:“以此专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所以,它的根本来源还是来源于善导大师的教化。当然,从经典来讲,也是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文”里每一辈都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这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矛盾吗?

◎ 这个不矛盾,因为这是对机说法。如果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解门和行门不同。

“解门”,就说你要理解佛法,对佛法有一个整体性的、无偏颇的认识,那怎么样呢?都可以学习。在《观经疏》解释回向发愿心的时候,最后就说到了,在《圣教集》655页,原文是这么说的:

● “行者当知:若欲学解”,“学”就是学习;“解”就是解悟佛法,对佛法生起圆融、不偏颇的见解。

● “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这就是说从凡一直到佛都可以学。

● “若欲学行者”,“行”就是起行,“解”是安心的,就是说先要理解,就好像开车上路,首先要找清方向,在地图上看一看,从哪个方向,到哪里去。你上路的时候肯定是一条道走;你看地图的时候,当然周围——左右、前后都看着了,那就是解门。你上路的时候是顺着自己找的路线,经过哪里到达目的地,这是行门。

● “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要借助于跟你有缘的,就像我们出门,经过哪里到达终点。你现在是什么样的根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找到适合你修行的方法。“藉有缘之法”,所谓“有缘之法”,就是契合我们的根机,能够达成解脱成佛的目标,这样的法我们修起来少用功劳,费力少少,利益多多。

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讲的是解门;“专修念佛,必定往生”讲的是行门。净土宗最有缘的行法就是专念这句名号,所以不矛盾。

◎ 另外,众生的根机不一样,也不是所有的人解门都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要看你的根机。

《大藏经》往那里一摆,你翻不到两页自己就厌倦了,怎么能够一直读下去呢?所以,对有那个能力、好乐的人不妨深入经藏。深入经藏之后能不能智慧如海,那还是另外一说,就像入海算沙,到海边看沙子有多少。佛法的经典太广大幽微了,你进去可能入了迷宫也不一定,还是要有善知识的引导。

对于不同的众生来讲,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不要求所有人都深入经藏。所以善导大师就说“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根据众生的根机,有的人是多闻经教才可以得解脱,就对他说多闻而得度,那就是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或说少解证三明”,稍稍地解悟跟他根机相应的,他就能得到三明六通,那就不需要广说,广说对他反而没有利。

大家可能也知道这么一个故事,就是周利槃陀伽,他是根性最愚钝的、记忆力最差的,佛告诉他一首偈子,他总不记得,上午记上半句,下午记下半句,就忘了,记了前半句忘了后半句,一句话他都记不完整。

后来没办法,佛就让他扫地,佛当然会观机了,简单的一首偈子记不住,你还要让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那他不完了吗?佛说“你就记住‘扫帚’这两个字”,然后就让他扫地,扫除心地的障碍,他天天就拿扫帚来扫地,最后他也开悟成了阿罗汉。所以佛说法利益众生,都是十分善巧的。

以我们净土的行者来说,善导大师给我们规定了,我们是专读净土三部经,以及相应祖师的解释。

如果你确实行有余力,你想多多地了解大乘经典,《法华经》《涅槃经》《华严经》都可以读一读。但是我们还是要归宗到根本上,归到净土三经。

如果说你智慧也不够,年龄又大了,记忆力又不行,时间又没有,那就不要再去给自己添烦恼了,反正说的都是念这句佛号,那你就可以这句佛号念到底。当然,读了再多的经典也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过,年老体弱的人更显得急迫,就是一句佛号度朝昏。

那么年轻人也不可以悠忽、懈怠,仍然是归到这句佛号。当然,如果有弘法利生的志向和因缘,也有这样的能力,个人自己心里都有数的。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