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贵无与佛教的空,有何区别与联系?

问:老子贵“无”,这与佛教中的“空”有何区别与联系?

净宗之声:

【区别】

先说区别。

佛教中的“空”,佛法当中的这些名词是特有的概念,它是佛陀自证悟的境界,是一切世间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

比如讲“空”,《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也经常说:“我法不可说,不可说。”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证方知,但是要跟众生说,不可说也要说出来,所以没办法,只好用世间的语言文字来表达。

所以,佛在经中也经常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个比喻,像过河坐船,过了河船就不要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就像“指月之指”,指向月亮的手指头,是一个指向,顺着这个指头,要看到月亮,手指头本身并不是月亮。所以,这里面非常幽深、玄远。

不仅佛陀这样说,即便是老子《道德经》里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就是永恒的真理,如果你能够把它说得明白,能够用语言、名相来安立,就不是那回事了。

但是佛陀的证悟和老子的思想不在一个境界。所以,他们随着自己证量深浅的不同,语言所表达的都不一样。可以说,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一个在印度,一个在中国。

【联系】

那怎么产生联系了呢?

是佛法来到中国之后,互相有了比较。特别是佛法刚来到中国的时候,这高妙的道理,中国人没法理解,所以只好借用像老子学说当中的一些语言、名词来表达,让中国人有一个线索。就好像有的人学英文,用中国字来标音一样,那是不得已而为之。

佛教来到中国,先有所谓的“格义”,就是说比量此土用什么语言。比如讲“虚无、无、无为”,都用这些词。但是,它是要表达佛教特殊内容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格义”,中国人慢慢对佛教理解深入了,经典的翻译也更加地齐备了,这时候就不再用“格义”的方法,就直接用佛法的名相了,因为都已经比较完备了。比如讲“智慧”,佛教就用“般若”,这是佛法特殊的内容。

佛教讲的“空”,称为“第一义空”,又称为“真空妙有”,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如同我刚才念的《心经》里的一段话,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些思想、理论,所要表述的境界,在任何世间的哲学、宗教里面都是没有的,所以不好拿来比。

不过,我们再怎么去了解它,辨别它,这些对我们来讲,都不够亲切,都是一些理论、学问、文字、知识上面的事,这些都是不着急的事。

如果学佛法,真要得利益,还是要回归,以净土法门来讲,老老实实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空也好,有也好,都在这里面。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