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南无阿弥陀佛,一位叫“瓣己”的莲友,她提出一个问题,她说:“我觉得关于出家、去寺院,大家都描写得太美好了,不是很真实,有粉饰太平的嫌疑。其实寺院也有各种阴暗面的,娑婆世界嘛。但是这些不说,让人觉得有点假。为什么只报喜不报忧?就不能写实点吗?”
这个“瓣己”说得也很客观。不过,我想跟你说,这也算不上粉饰太平,这就是一种人情,人情就这样;当一个人对某件事充满了向往、憧憬的时候,他就会做美好的想象。
不光是寺院、出家。比如有人出国了,他觉得外国月亮比中国圆,他真心这么认为;到了新的城市,他觉得这个新的城市特现代,特亲和,特有活力,因为他要去;参加新公司,“这新公司怎么怎么好”,又有一番想象。甚至过年,“今年怎么不一样了”,其实都差不多。
全世界都一样,今天的人跟古代的人也一样。杜甫有首诗,叫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平常看到花,如果上面带有露水,“哎呀,这花真好看!”鸟叫起来,说“哎呀,真好听!”但如果时局艰辛,动乱不堪,看见一朵花上面有露水,好像花都在流泪一样,这叫“感时”,感叹这个时局的艰辛、动乱。因为杜甫的时代,战乱不已,“恨别”——因为家人的离别,心中有伤恨,所以,鸟叫起来都觉得心惊肉跳,感到非常悲伤。
这在艺术上叫作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倾注到某种场景当中,自己情感如果觉得不好的,就会像刚才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觉得好的,他又作好的一种描写。
寺院,当然都是好的了,这也就是艺术上所谓“距离产生美感”。你看艺术家画一幅画,人家农民在田里辛苦着呢,春天还春寒,现在是没有了,以前春天非常冷的,站在田里拿着青秧,插好的秧一片绿油油的。艺术家画画的时候,觉得烟雨朦胧当中,有人穿着蓑衣在插秧,或者有人在山上采茶叶,觉得好美啊;等你去插秧试试看,你就冷得打哆嗦了。这就是所谓“距离产生美感”。
到寺院也一样的,因为他没有去过,这是他向往的地方,或者是他感情倾注的地方,特别是“不看僧面看佛面”,这是佛菩萨住持的地方,这是正法流布的地方,他作为佛弟子,对佛有信仰,产生这种想象、美好的讴歌,那是很自然的。
每个人都一样,“爱屋及乌”,喜欢一个人,他的房子也觉得特别漂亮,看到他房子上面的乌鸦,都觉得长得像天鹅一样了。其实她是不喜欢乌鸦的,黑乎乎的,但是她爱房子的主人,爱他的房子,连这个乌鸦都觉得好。
这是娑婆世界嘛,寺院里面的僧人还是凡夫,地点也还在五浊恶世,当然都有不足的地方。可是,作为佛弟子,他就不讲这些了,只会表达他信仰的、好的这一面。人情就这样。话说回来,虽然都不圆满,娑婆世界都这样,但总的来讲,寺院、出家,我个人觉得,还是比社会上安宁、清净很多,是非少了很多。当然,这要看个人的适应能力,觉得好的就来出家,那还有那么多人不来出家,肯定还觉得在家好,所以观感不同。
◎ 一方面,对出家、对寺院,我们要理性平和地认识,不要一股热心,认为就好得不得了,结果来了以后发现受骗了,上当了。其实没有谁骗你,是你自己先骗了自己。
◎ 同时,对别人抱持这样美好的想象、描写,我觉得也可以理性平和地对待,甚至以欣赏的心情,“那好啊,祝福你,希望你这次去朝圣能够愉快!”“希望你出家顺利!”怀着一种祝福,也很不错。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冷酷、缺陷很多的,在佛法的光芒当中给一份祝福,这也不算虚假。
继续阅读
相关标签:
出家、
寺院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