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死无常,还有什么心情生活

问:念死无常会不会情绪低落、悲观厌世?没有死之前,这段活着的日子如何生活?难道就念佛等死吗?请问法师,如果常常想到自己会死,是不是觉得什么事都没有意义?等死,悲观,心情低落,觉得人活着没什么意义,没有了创造性,没有了活力,没有阳光的心态,提不起做事情的动力。因为想到死随时都会来,还有什么意义?念佛成了一种寄托,除了念佛觉得是一种安慰,也不知道是真还是假,反正经典这么说,高僧这么说,让我念,有利益就念;自己也不知道信不信,稀里糊涂就念佛了。就念佛等死,等往生。也不知道死的时候真实的状况到底会如何,反正念佛没有什么副作用,劝念那就念吧。念得觉得“这世间的事有何意义啊”,当活着的这段时间该如何更好地生活?想到念死无常,还有什么心情生活啊?

净宗之声:

这个人问得是不是挺可爱的?他主要是谈及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死观,一个是念佛。虽然说话似乎没有很深的条理,但是表达得很真实。

我想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山道上开车,开车的人心情很好,两边风景很好,山花烂漫。但是这辆车开到前面去,就是一个悬崖,那我们是不是要知道这个情况呢?如果知道前面是悬崖,“哎呀,那多没意思,心里多紧张啊!”不知道时很高兴,很兴奋,但结局怎么样呢?就会飞奔悬崖之下!

念死无常,死亡、无常随时会来侵袭我们,就像人生道路上的悬崖断壁一样。如果我们事先知道那里有悬崖断壁,那我们就可以踩刹车,或者改转方向,走向平安的地方,这是它的意义。

所以,主要不是看自己的心情,要看它是不是事实;如果是事实,那就有它存在的意义。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去面对这个事实。

说这样会消极悲观,这是一种说法,这就像讳疾忌医。“讳”就是忌讳,忌讳疾病,他就对看医生这件事情很忌讳,“不要找医生看,会看出病来”。其实,这不是正确的做法。有病就要检查,就要治病。当然,人的心理作用很复杂,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这其实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不仅提问者一个人这样,我想大部分中国人都抱有这样的心理,“你念死无常,这样人生活着有什么意思?冷清清的。你活得好好的,干吗要念死无常呢?”

要说哪种生死观正确,不好说。我想,要如实、客观、全面、立体来理解,这样比较好。我可以举几个方面,就是不同的文化系统对生死有不同的认识。

像我们中国人的儒家思想,它是不谈死后的事。“生”和“死”,它只谈“生”,孔子就说“未知生,焉知死?”对死后的事情、死后的世界,一般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所以,中国人非常现实、功利,这也是中国人的一套“本事”。能把所有一切关于彼岸,关于死后的世界,所有这一切,都把它拉到现实中来,为现实服务,就只活在现实这个平台当中,死后的事不考虑。中国人有很多话,比如说“到了河边再脱鞋”,就是说“谁不死呢?到死的时候再说”;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着”,总之,“活着”就是他的宗教,“活着”就是一切的价值存在;还有“上天有好生之德”。儒家思想讲的就是“现生”这两个字,它是重“生”,而且重的是“现生”——现在的这个生命的阶段。

道家思想,就放得更宽一些,它重视“长生”,因为现生是短暂的。甚至道教里面要修炼,从而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生命长久住世。它讲究长生,这也是对现生的一个拉长、扩展。

基督教等一般的宗教,有天堂之说,讲的就是“永生”。死了以后跟神、真主、上帝在一起,获得永生,这也是对生命的扩展性需求,都讲“生”。不管怎么样,“现生”也好,“长生”也好,“永生”也好,人们对生命的渴求和依赖就体现在都讲“生”这个字。

佛法完全不一样。佛法对这个世间的认识,非常冷静,透彻。它讲什么呢?它讲无生,菩萨“无生法忍”,“一切万法,本不生灭”。就是没有东西生起来,无生自然就没有死,这样解决生死的问题。

其实佛法最看重对生死的解决。它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前面几种方法可以讲是人情、逻辑,就一般人情的趋向可以理解的:现在我们就活在现生,扩展到长生,再到永生;这是对生的执著和追求。但是佛法所认识的,这都是人的虚妄想象,一切本不生灭,无生。

不过在佛法当中,净土宗略有特别,净土宗比较吻合凡夫这种愚妄的想象。

凡夫愚妄想象什么呢?就是希望寿命长啊,永生啊。所以净土宗,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到了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寿命无量无边。但说到底,它这个名词是随顺了一般人对生命长远的情感期盼。其实它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超越时空。极乐世界是涅槃界,涅槃界就是不生不灭,极乐世界这种无量寿是无生,无生法忍的无量寿。我们听起来觉得好理解,这正是它的奥妙之处。这是讲佛教的生死观。

接下来关于念死,念死到底有没有它的积极面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的生命不仅有生的维度,还有死的维度。就像一枚钱币,它有正面有反面;看到正面,还能看到反面,或者说,了知它的正反两面,这样对一枚钱币的认识才比较完整。那么一天也一样,有白天,有晚上。所以,如果仅仅是在现生,在“生”这个维度上来考虑,而不以“死”作为背景的话,我们的生命观——我们就不说生死观了,它只讲生——就是单薄的,它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所谓“念死无常”,其实是以死为背景,以死来照见生,以死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光照着他,但是他一定要取一个比较暗、比较虚的背景,这样人物角色才特别地鲜明。我们要在这个世间活得丰富,饱满,其实生命是以死亡为背景的。对死亡有透彻的观照,你的生命就会显示得更加清晰。

有一句话叫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仅仅是在生的层面上来考虑生命的意义,等于在庐山当中,自己不认识真面目。只有跳脱这个之外,比如说生,那是以死亡为背景来看生,这样才全面。一切事物、活动,总是依据一种背景来展开,像汽车在运动,它是以大地、道路等等,以不动的景象为参照物,才能展现它的运动。所以生命的意义体现在哪里?以死亡作为一个雄浑、伟大、深沉、玄妙的背景,才能把生凸显出来。所以如果我们这样来看,来念死无常,它是很勇敢的行为,它不是逃避,它也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行为。

念死无常,是佛门特有的认识和方法,其他任何宗教、文化都没有这么说的。

所谓“念死无常”,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要经常去忆念死亡,要忆念“一切万法是无常”这么一个特点。由此而激发我们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人生一些根本迷惑的解决。所以,它不是遗忘和逃避。

一般人的观念都是遗忘死,“不要想这事!”“干吗想啊?忘了!”然后逃避,不爱说这事。中国人特别忌讳,特别是老年人,过年喜庆的时候你不能讲这些字,死啦,老啦,病啦,这都不能说。如果能逃得了,那就逃啊;但是没有人能逃避死亡。总之,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还存在于那个地方。

那么,正面来对视,来解决死的问题,分解来说,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念死无常能够:第一,生智慧;第二,生慈悲;第三,得清凉;第四,得自在。

“哇,这么一说挺好!”就是。

怎样生智慧呢?如果不念死无常,就容易悠悠忽忽。中国人说“急中生智”,如果你觉得死亡、无常随时在威胁你的生命,自然而然就会做最重要的事,你对一些东西就会珍惜。人间最宝贵的就是爱,对父母啊,对自己心爱的人,那你肯定会付出全部,这不是有智慧吗?你做事情也会有轻重缓急,不然的话,一辈子辛苦劳累,到最后一场空。一看,“哎呀,有死亡这个‘检验员’把关,那我怎样做能过这个关?”就说一定会精打细算,有轻重缓急,安排得当;而且,会积极进取,实现为人的价值,不会空耗生命。为什么?因为死亡就在眼前,“我来世间做人一趟,人生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的价值怎样来实现?”不会在那里因循说“明天过了还有明天,明天过了还有明天”,到死时,“啊,现在我要死了啊,我的人生目的还没达到呢,我来了就那么旅游一趟,晃了一趟,好遗憾啊。”所谓“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如果你总是念死无常,就会事先作安排,这就能生智慧。所以,有它积极性的意义,反而能够积极进取,好钢就能用在刀刃上,不然就是空耗生命。

第二,生慈悲。怎么这么说呢?一个人,如果刚强、野蛮、凶残,往往都是因为没有想到死,就是他心中根本就没有“死”这个概念;血气方刚,所以对人很凶残。在一般的状况下,如果知道自己马上要死了,或者知道死亡随时来临,成语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哪怕平常性情再怎样恶劣的人,或者是言语再怎样凶恶粗暴的人,要死的时候都会讲几句软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要死的时候,叫得也特别悲哀。人想到自己要死了,犯得着跟别人结怨结仇吗?不会。所以,经常念死的话,他的心就会善软,就会具有爱心,不会跟别人结很大的怨仇。这也是念死的意义,会让我们生慈悲,生柔软。

第三,得清凉。清凉的反面就是热恼,就是心里躁热,头脑发热,起苦恼。生命是宝贵的,可是如果都忘记死亡这件事,人在世上就不能很好地利用生命。死亡是一副清凉剂,它反而让我们的人生很冷静,很清凉自在,少了很多热恼病。人为什么那么多烦恼?因为总是觉得自己还可以活一百年一样,所以这样计划,那样盘算,种种的劳作,这都是不正常的状态。一旦想到自己有死这件事——你看有很多人工作,没有想到死这件事时,他还觉得工作非常有意义,很积极,整天忙,但其实是迷失的。一旦被检查出来有癌症了,晚期了,不念死也不行了,死在念你,赶紧就要调整生活态度,要去追求人生最重要的价值,重新去感悟人生。有些名人就是这样,最后癌症也好了,他的人生也彻底改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生活,他觉得以前那样的生活态度,所谓的“积极进取”都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这就是念死无常给他的亲身感受。还有些人,比如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什么意思呢?他经过这种大难,本来是必死无疑的,他有这种死亡的洗礼,对死就有深切的感悟,他会念到死给他的加持和意义;所谓“必有后福”,是说通过这件事而启发了人生智慧,展开了人生另外一个生活面,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蝇营狗苟,一心地去贪取。所以,他的人生更有品质,更有幸福感,这就是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还有一些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通过接近死亡这个过程之后,整个的人生观、人生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进步,人生更有意义,这不都是念死的正面效果和意义吗?

第四,得自在。能够经常念死无常,平常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你都能放得下了。我们很多时候放不下,自寻烦恼,什么都捡着,就像在路上走一路、捡一路。如果想到你就是过客,这家又不是你的,这样你就会轻松自在,一切都放下了。

当然,佛法念死无常的目的,倒也不是为了这几方面,它根本的目的是要解决死亡的问题,让我们彻底消除对死亡和无常的恐惧。“那怎么解决?还不是要死吗?”佛说“死”就是一种虚妄的概念,对它要有正确的认识。当然,这一点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到的。那还有净土法门,当然这是另一个课题。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说不是念死无常,不是以这个为背景,在日常生活当中,往往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就让你百般地看不开、放不下,烦恼重重,盘结在心;一点小事都让你惊慌恐惧,人家说你一句什么话,你家里怎么样,你老公如何,你马上都吓死了。但如果你知道最大的事就是死,死亡这件事在你心中,你已经念着它,你都已经解决了,那还有谁能吓住你呢?

前面总的回答了,下面再针对提问,一句一句地说。这也是补充。

◎ “念死无常会不会情绪低落、悲观厌世?”会。为什么?因为我们一般人的情绪就是太high,过于情绪亢奋,需要让它低落一下,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一般人在生活当中,他的情绪处于亢奋状态,这不正常。像发高烧,不要降温吗?就要降一点。念死无常,让你情绪降一下,但不是说降到精神压抑、得抑郁症,不是这样,就是达到一个平稳状态。

◎ “会不会悲观厌世呢?”也会。这个世间,有很多好的事,比如说爱心、助人,这个不要厌。但是不好的,比如说这个世间的罪、苦,这你不厌吗?还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你不要厌吗?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以坏为好,会对我们有损伤,让我们身心不健康。如果念死无常,该厌的就会厌。

◎ “没有死之前这段活着的日子如何生活?”怎么生活?一样生活啊,生活得更好啊!因为以死为背景,以死为观照,这样你活得会更精彩、更立体、更丰满。

◎ “难道就念佛等死吗?”不是念佛等死,而是以一个旅行者的心态,轻松地、以欣赏的心情去做我们人生的一切事。因为你念死无常,就知道你在这个世间不过是一个游客,是短暂的;所以,你去做事的心情,就像一个旅行者一样,旅行者在外会那么执著吗?他不一样。比如有人在地里干活儿,腰酸背痛,但是旅行的人一看,“哇,青山绿水,水田里有人插秧,多好的田园风光啊!”这是旅行者才有的闲情雅致,这种欣赏的眼光;你自己去插秧试试看,你自己下田试试看,那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在这里做个旅行者,坏事都能变好事。心态一变,整个人生基调就变了。如果你不念死无常,那你就是一个主角,你自己就陷在里边,掉在这个情境当中,当然就没那个好心情,也不懂得欣赏。

◎ “如果常常想到自己会死,是不是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了呢?”不对。这样反而真正的意义会凸显出来,没有意义的事就放下了。因为并不是世间所有的事都有意义,可以讲,一般人绝大多数事是没有意义的,但你以为它有意义,最后它会欺骗你,使你感到很痛苦,很失落。可是,如果你有“死亡”这把手电筒来“照见”的话,没有意义的自然就会脱落,有意义的自然就显示出来了。所以,真实的意义就会显明。所谓真实的意义,就是死亡也冲淡不了、掠夺不去的一种意义。

◎ “那我们等死吧”,人没有这样的智慧,也没有这样的勇气。你在哪里等死?其实不是我们等死,是死等我们。死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方位、任何一个时间点,都等着你,让你成为它的猎物,随时袭击你。

◎ “总是念死的话,是不是没有创造性,没有了活力?”恰恰相反,我觉得它可以更加激发我们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的趋向,它引导的方向,是突破生死;至少是包含着生和死两方面的。所以,这种创造更有价值。如果我们仅仅是贪生,仅仅是在生这个层面上,你所谓的创造性只是单面的,因为它没有兼顾到死这个层面。所以,如果是包含生死两个层面而涌现的创造力,那是真正的创造力,穿越历史的时空,那是不一样的。

◎ 那“活力”呢?当然更有活力了。

◎ “阳光的心态”呢?可以讲是更加阳光明媚,也更加光彩照人。为什么说更有活力呢?就像我们白天的力量从哪来?是从夜晚的睡眠来,从夜晚汲取的,我们白天的活动是从夜晚汲取的能量。就像大地,白天的能量,欣欣生长,也是从夜晚积蓄过来的,所以日从夜而汲取活力。日就是生,夜就是死,生是从死而汲取活力的——并不是没有活力,就看你怎么念死无常。

下面他说到念佛,还是值得赞许。

◎ 怎么说呢?他说“念佛成了一种寄托,除了念佛觉得是一种安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经典这么说,高僧这么说,让你念,有利益就念了”,我们应该这样信。“这不是迷信吗?”这就是一种依赖,就是仰靠。“念佛是一种安慰”,它为什么会是一种安慰?就是因为念死无常。如果不念死无常,那念佛还能成为安慰吗?这样我们就知道,这种念佛的安慰,是能突破死亡的瓶颈,它才能构成我们内心最深处、最稳当的一种支持。所以,这种安慰,要仔细地去追问它,你的人生就找到落根的地方。连死亡也不能侵夺、剥蚀的一种稳定的力量,才能给我们安慰。

◎ “也不知道信不信,稀里糊涂就念佛了”,我们罪业凡夫,说实在的,并没有很深的智慧。如果真的能念佛了,就是得到根本利益了。所以,说信的深浅啊,是稀里糊涂还是明明白白啊,我宁愿认为我自己都是稀里糊涂的。凡夫没有成佛,不都是稀里糊涂的吗?你自以为明白了,那是自己拔高了。

◎ “想到念死无常,还有什么心情生活啊?”这就看你有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仅仅是念死无常,那就消极了,以为没有了、断灭了——不是这样的。佛说念死无常,它是修行的第一步、初级阶段。接下来要转换,会给你解决的方法。你首先要感受到这个问题,然后解决这个问题,佛法有解决的方案。比如说净土宗,就有极乐世界,念佛必定往生,这样你会通过生死这个关口;圣道法门,如果你证悟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自然人生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一个人如果只是在生这个层面上,好像在一个小村庄里边,你只有这栋房子;这房子,哪怕风稍微吹一下,你就揪心,“哎呀,我得赶紧用瓦盖上,别漏雨了”,你都是百般操心、万般辛苦地为了它。但如果你在大上海还有一栋别墅,这栋房子你只是回来看看它,那你的心情跟那些常住这里的人一样吗?即使它歪了、倒了,你就看看,“这老宅子,倒就倒吧,反正它要塌了”。因为你背后有一栋好房啊,你的心情、态度当然就不一样了。所以,生活得反而会悠闲自在;那个根本没有出去的人在这里,他就要有种种的担忧。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