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如泥洹”的“次”字如何理解

问:对于“次如泥洹”这四个字,我怎么看都像是比涅槃境界稍差那么一点,“次”就是接近,但还差一点。到底怎么理解?

答:《无量寿经》说,“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读书要有一定的方法,读经典不要自己依文解义。“次”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位次、次序,它的位次在哪里;一个是次一等、差一点。你所看的“这是比无为泥洹之道差一点”就是依文解义。

经典应该怎么读呢?

第一,依祖师,依传承,要有信心。经文意义深远,不是凡夫仅仅简单地依文解义可以理解的,一定要谨慎,如果有祖师的解释,我们一定要依据祖师。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说得非常清楚,非常肯定。天亲菩萨《往生论》也说“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讲的都是无为涅槃、报土的境界。如果你认为差一点点,难道祖师不会看经文吗?祖师一定是看得懂的,那就要修正我们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回头再看经文,应该怎么理解。这是一个方法问题,就是一定要依祖师的教证,不要那么骄慢,认为自己理解得对。

第二,要有文字的基本知识。虽然汉字有延续性,但是毕竟古今时代不一样,可能同样的文字,在古代所表达的不是我们现在人所理解的意思,如果拿现代人对文字的理解,可能会错。

如何避免这个错误?如果一个词,一部经别的地方还讲到,可以把几处放在一起比较。比如这里的“次”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比较可能就会知道在当时的语境下,这个“次”代表什么意思。甚至可以参考别的经典,比如这出自康僧铠翻译的《无量寿经》,他翻译别的经典怎么用这个字,或者在别的状态下他怎么来表达。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依祖师的解释;如果没有,再考虑做文字功夫的方法。比如,《无量寿经》中这个“次”还出现过一次,在第130页,“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这里的“次”,很显然和弥勒菩萨是一样的,这个语气从上到下,不是说比弥勒菩萨低;“次如弥勒者也”,他的位次就如同弥勒菩萨。我们就知道,这个“次”至少在这里有另外的解释。所以要从文字学多考虑。

第三,要从义理上来看,“依义不依语”。祖师的解释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我们可能是依识,甚至死于句下。怎么叫“依义”呢?举几条经文。

比如第61页,“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看这些词——国土第一、而无等双、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如果这样的国土不是涅槃界,还比涅槃差一点点,那还有涅槃界吗?最高第一、没有等双的都差一点,那不就没有报土了?这里说到“国如泥洹”,如同,是一样的,并没有说“次”。这也是一个教证。

第73页,“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超胜一切诸佛国土,唯独极乐净土最称绝妙。然后说“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既然“建立常然,无衰无变”,那不是涅槃界是什么呢?涅槃是不生不灭。

第87页,“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接下来一段,讲正报。“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自然”“虚无”“无极”这些都是涅槃的代名词,也都是成佛的境界,法身的另外一种表述方法。依、正是一体的,正报如此,那依报应该也一样。所以,天亲菩萨作《往生论》,判为“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都是有经文依据的。所以,第三点,要从义理上,即整部经贯穿来看。不要死在一个字下,在那里纠缠半天,这样读书不善读。

另外,从反显来讲,所谓的差一点点讲不通。“比涅槃还差一点点”什么意思?是说不是涅槃界了?不是涅槃界是流转的国土吗?还是三界内的国土?是属于凡圣同居土还是方便有余土?这些都模糊不清楚。而经教明确判为报土,“胜过三界道”。这种理解完全是凡夫的心识分别,毫无意义。

所以,读经的方法——信心依祖师,文字要多下功夫,义理要通盘了解,然后也要符合逻辑性。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