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该讲些欣厌的道理

问:对于世间某一事物过分执著,念佛多年依旧坚固,对这样的人是否应该多讲些厌欣的道理?

答:是的。对世间的儿女情长放不下,可以跟他讲无常的道理,“这些你放不下也要放下”,慢慢地他对世间有正确认识,生起厌欣心,所谓“理明信深”。厌欣心和念佛行解行并进、心行相扶,彼此互相促进。所以,可以随他的根机加以劝导。

另外,所谓“不见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有的人就是要靠生活苦境的历练,比如亲人去世了,或者得大病了,这时候再跟他讲厌欣,他可能会比较相应。如果听不懂厌欣之理,或者他在这方面不感兴趣,也可以一路念佛念到底。

问:是不是不顾厌欣一直念佛自然转此心?

答:有这样的功效。念佛之行能够增长厌欣心,因为佛号是趋向极乐净土的,念念自然就清净了。

只不过也有一类根机,如果没有建立基本的厌欣心,可能很难将这句佛号一直念到底,这时就要引导他,不然他难以持之以恒。

厌欣心能够增长念佛,念佛也可以增长厌欣心。像《观经》发起序就有厌苦缘和欣净缘,厌欣是发起净土之缘,如果不厌离娑婆,不欣求极乐,念佛就没有力量,没有动力。

问:还是不管自己是否厌欣,只要念佛,当生必定往生?

答:是这样的。不过这句话也要正确理解,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愿生极乐,根本上来说他是具足厌欣心的,只是这种厌欣心未必要每时每刻都在心中体现。既然有了根本的厌欣心,我们只管念佛就好了。

法然上人说,厌欣亦在称名之中。如何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都包含在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中。所以,只管“南无阿弥陀佛”地念下去,前面概念性的东西已经不在心中了,已经过了这个阶段,这样反而回归到最单纯的一向专念。

也有一类,比如说阿弥陀鱼的故事,鹦鹉、八哥,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厌欣,就只管念佛。像经常去悟真寺的净宽,这么一个被人家看不起的人,智障,你叫他欣求极乐,跟他讲那么多道理,他哪里听得懂?但是他就喜欢念佛,一到寺院早早晚晚都在念佛,这不是不可思议吗?所以他是肯定往生的。这是名号自然所牵的功能,随顺名号的作用自然往生净土。因为我们在不加思虑、不加分别的时候,名号本身的作用就自然产生了,我们称名自然和它相应。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