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答恭敬三宝怎样判断如法不如法?

问:

现在流行抄经,因为抄经有功德,市面上的抄经书都是已经印刷好、勾勒好的,然后用笔在上面再描写一层,类似于在佛经上再书写,这样如法吗?

又有人问:小朋友练字遇到“佛、阿弥陀佛”这样的字,或者课文当中遇到一段经文,抄完之后,这些需要专门处理吗?

净宗之声:像这样的问题,还是蛮多的。主要是说,在我们今天怎样对佛法僧三宝适宜地表达恭敬,什么是恭敬心的行为。这是佛弟子特有的观念,如果不是佛弟子,可能也想不起来。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是恰当的?我想讲几个大方面的原则。

第一,这个行为的动机。

因为佛法说“万法唯心”。我们做一件事,如法还是不如法,是招罪还是积福,主要由心来决定。因为佛法僧三宝,包括父母,这些都是非常严厉的对境。

就是说,你如果恰当恭敬,这样增福;如果忤逆不敬,这样招损。即使没有更多的行为表达出来,单单这个心就已经辨出罪和福了。

所以,动机、发心是最重要的,一切行为看你的发心和动机。

第二,效果。

我们宣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让听到的人更喜乐于佛法、更加增长善根、更加亲近佛法,还是让听到的人远离佛法,感到恐惧,让他的善根减损。如果是前者,当然就是恰当的;如果是后者,当然是损福报的。

第三,在现实当中是否方便可行。

如果方便可行,当然很好;如果不方便、不可行,显然是增加大家的烦恼,同时也让人家远离佛法,因为觉得不方便、怕招罪,干脆就不接近了。

第四,判断它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

古代小农经济,节奏也慢,人也有空闲,心也比较虔诚专注,这是总体的社会水平。有些事在古代是禁忌的,现在大家都看得开了,也都可以接受,未必就是一种罪过。

比如说古人,年少一辈的见到年老一辈的,应该怎样作礼;如果没有作礼,就被认为是大不敬。现在虽然也说小辈要尊重长辈,但是未必按照古代的礼仪来行,你没有这样做,人家也不认为是大不敬。

像我们小时候,或者说更早的时候,春节拜长辈是要跪下去磕头的,不磕头就认为这个孩子不懂事,因为大家那时候都那么做。现在谁还磕头?

佛法里有条戒律叫“随方毗尼”,“方”是指地点,佛法当中虽然有这样的要求,如果在某个地方认为是不清净、不好的,也可以按当地的风俗。

其实,这当中也有“随时”的问题,就是在某一个时代认为是清净的,是好的,但在另外一个时代认为是不清净的,那也要改变。

反过来,在某一个时代认为不净,在另外一个时代并不认为不净,这都可以随时、随地、随机调整。大方向不改变,就是恭敬佛法,具体做法是可以有一些弹性空间的。

这里特别说到经文、文字,让人想到,不要在佛法当中兴起文字狱。

文字狱是中国人心理上的一大伤痛,往往为了避讳帝王或者政治上特别的忌讳,如果一旦不小心,那都有杀头之罪。

这样的一种社会效果延伸到佛法当中,“那不得了,没有尊重”。比如以前写皇上的名字一定要顶格写,代表尊重。如果“皇上”两个字你没有顶格写,说不定要杀头的。在今天这个时代,谁还讲这个?讲这个简直就是太落后、太落伍了。但是,这种心理还在国民当中存在。

在社会上已经没有了,可是在佛法当中,因为佛法比较传统、保守,有很多关于经文、文字的问题,其实和这种负面的心理阴影相关,而这些并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要求我们的。

总的来讲,对三宝保持恭敬,就是心里保持恭敬,行为上只要不是非礼的禁忌,不增加人家的恐惧,不让人家不方便而格外起烦恼,不让人家远离佛法;反过来,让大家更加亲近佛法,喜乐佛法,增长善根:这都可以做,都是如法的。

我们以这个原则来看待这两个小问题。

抄经,当然是对佛的经典有好乐心,他才想去抄。所以,这个恭敬心是对的,值得鼓励。

至于说在经上描写,这也会增长他的善根,写一遍经文,一过神识,那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它的效果也是很好的。而且这个也比较方便可行,它本来就是这样抄,印象深刻。

所以,这是可以的。如果你格外再加些禁忌,那人家可能觉得不方便、怕得罪,就不抄了,这样就让他远离佛法了。

再就是小孩子作业里有这些字,这其实也很普通,不要搞得神经兮兮的。我觉得作为个人,你自己这么想,能做到哪里算哪里。

做不到怎么办呢?那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作总忏悔。

因为我们在世间多有不便,多有礼数不周到的地方,你总的说:“南无阿弥陀佛。对不起了,罪业生死凡夫实在没办法。”

如果把小学生作业当中涉及到这方面的字全部抠出来,单独处理,可能绝大多数人觉得不胜其烦,干脆惹不起躲得起。

我觉得这些想法,林林总总非常多,不要没事找事。大家本来在这方面都是善心好意在做,就不要别起事端。若引起内心不安,就不好了。

南无阿弥陀佛。仅供参考。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