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万行皆往,念佛最尊”?

问:善导大师《般舟赞》里有两句偈子,“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这两句偈子应当怎样正确理解?

净宗之声:

这两句偈文,从文字上并不难理解。意思是说,“万行”,即点滴诸善、一切善行,只要回向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仍然以念佛这一行最为尊贵,最为高尚,是为尊为主的。目的在烘托、导归念佛一行。

又问:既然万行回向皆得往生,应该说和念佛是平等的,怎么能显示“念佛最为尊”?既然万行回向皆得往,还有什么必要导归念佛?又怎么导归念佛呢?

关于这个有种种不同的议论。

第一种,有人说:前面这一句,“万行俱回皆得往”,实际上并不能往生;只有念佛才能往生。

为什么呢?

凡夫所修万行是杂毒之善,不名真实之业,昙鸾大师说“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颠倒、虚伪的杂毒之善,怎么能往生极乐涅槃界呢?

所以,善导大师“三心释”的至诚心释说,“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很干脆地否决了。

那这里为什么又说“皆得往”呢?

这是一种方便调化的手段。先说回向皆得往,让修万行的人回向求生净土,有个入处。已经进入净土门之后,开显实义,只有念佛往生,让他升进一步。

第二种,有人说:前面说的不对,如果万行回向决定不能往生,怎么能谈得上方便调化呢?方便说生,实义不生,恐怕知道实义的人反而不会回向万行求愿往生了。即使有人放弃万行专修念佛,那也是直入念佛,所谓万行回向方便调化根本不成立。

实义是万行回向,有的能往生,有的不能往生,并不是都能往生,具有不确定性;而念佛确定往生,所以念佛最为尊。

证据呢?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又说“回生杂善恐力弱”“随缘杂善恐难生”。意思是说,诸行回向是能往生,但是比较难,有些概率性,小概率往生。

那为什么要说“皆得往”呢?

为了鼓励、增进他们的信心,也属于方便调化。既然诸行难而不定,念佛易而往生决定,自然要归入念佛。

第三种,有人说:上面说的虽然是,但没有说明诸行回向为什么有的能往生,有的不能往生。也没有说明为何念佛一定往生,超过诸行。

实义是万行回向具足三心都能往生,但是仍不如念佛。哪些方面不如呢?

念佛是本愿,万行非本愿。念佛佛光摄取,万行佛光不摄。善导大师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念佛是正定之业,诸行非正定之业。念佛蒙诸佛证诚,诸行不蒙诸佛证诚。念佛与阿弥陀佛有亲缘、近缘、增上缘,而诸行与阿弥陀佛疏远、不亲、不近。念佛往生是直接化生,诸行往生是胎生五百年。念佛往生之后,见阿弥陀佛常在不灭;而诸行往生,见阿弥陀佛有入灭之时。有种种利益差殊,所以念佛最为尊。

关于“诸行回向皆得往”的教证,这是一句。另外,在《观经疏》解释第九观说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在散善义开头分别三福的时候说到,三福九品,已具一福,或具二福,或具三福,随具一福,回向皆得往生。《般舟赞》又说,“一切善业回生利”,一切善业回向都有往生的利益。

可为什么有的地方又说不能往生、很难往生呢?

不能往生是因为他不具足三心。即使回向,没有具足三心,也不能往生。小概率,比较难往生,是因为修诸行回向求往生要具足三心比较难。所以这里说都能往生,是讲三心具足、如实回向的,这样都能往生。这是一种解释。

第四种说法:前面的解释,是这样的,都能往生;但是仍不彻底,没有说明三心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具足三心就一定往生、怎样叫不具足。

三心其实就是一向念佛之心,因为至诚心是真实心,深心是决定心,回向发愿心是求生西方净土。所以三心合在一块说,就是真实决定深信自身无力,全靠佛力而愿生净土。这样当然是全然念佛之心,因为自己毫无其力。

两种深信就是掏空自我,让弥陀来充满。这种心是真实的,叫至诚心;这种心是决定不变的,叫深心;这种心是发愿往生净土的,叫回向发愿心。

所以,诸行也好,万行也好,之所以皆得往生,是因为入念佛之故,才得往生。这样,念佛为尊才能建立。

也就是说,万行皆得往,是因为念佛最为尊。如果念佛不是最为尊、念佛最为尊不能建立的话,诸行回向就不能往生。

所以,这两句话前后是一种因果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胜劣关系,如念佛为殊胜,万行比较低劣。因为念佛最为尊,所以诸行回向皆得往。

“尊”,是尊崇、为主、为王、统摄的意思。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就能很好地建立念佛和诸行的关系。以念佛摄持、支撑、统化诸行;诸行得到念佛的摄化,乘念佛摄化之力而得往生。念佛为王,诸行为臣为民,念佛是为诸行所依靠的。念佛如果不能为王,诸行怎么能靠念佛呢?怎么靠得上呢?靠不上就乘不上佛力,当然就不能往生。

所以,如果念佛独尊的地位不能建立,诸行就是各个独立分散,靠不上念佛的力量,这样虽修诸行,不得往生。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和会门里有个比喻,可以拿来说明。“譬如边方,投化即易,为主即难。今时愿往生者,并是一切投化众生,岂非易也?”

边远地区的老百姓,他要归投中原的天子,只要他愿意,就能入中原天子之化,很容易的。如果他自己称王,如同建立中原天子之国,那就太难了。今天愿往生的人,都是要投中原天子之化的众生,这样难道不容易吗?

如果拿到这里来说,“边方投化”就是指诸行回向归投念佛。诸行自己没有力量,要归投念佛之王。“为主即难”,自己单独要作为主人,自己去往生,那就不行。所以,修诸行的人,他是归投念佛去往生,这样都很容易,并不是不容易。

诸行往生也容易,容易在哪里呢?容易在归投念佛。如果靠诸行自己的力量,“为主即难”,那就不容易了。“王、主”,说的就是阿弥陀佛,就法来讲就是指念佛法门。


又说“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一句是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一般我们是从念佛法门来说。但如果扩展来看,“南无”两个字,讲的就是要门;“阿弥陀佛”四个字,讲的就是弘愿。所以,一句名号包括了要门与弘愿。

要门说什么呢?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他归命,发愿回向,这是通过定散二善的调化,引起这样的心行,所以说“《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又说“《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欣慕,欣求,也是回向发愿求往生的意思。

可是往生之行是直接靠定散二善吗?

非也。回向发愿,归投佛愿,就乘佛的愿力,所以“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并不是以定散二善之行可以达成往生,而是因为归投、投化,“你定散二善回向,归投阿弥陀佛了,那不用你的定散二善,就取消了;阿弥陀佛就是你的修行,完全圆满了,你决定可以往生”,这和“要弘分判”中所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意义也是一样的。

如果结合二河白道喻来说明,整个六字名号就是白道。“南无”两个字是释迦佛东方发遣,“阿弥陀佛”四个字代表彼佛从彼岸来迎。要门属于发遣教,弘愿属于来迎教,两土世尊,释迦佛的任务就是说“南无”,阿弥陀佛的任务就是来迎。两土世尊共同一化,这样要门和弘愿才成为一体,才有所谓的方便与真实。

释迦佛也在六字之中,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也念到释迦佛乃至一切证诚诸佛,故于六字之中见一切佛、一切三宝功德。念佛最尊,统领一切。


法然上人有个比喻,如同人行大道之上,主人一人,仆从多人。

“主人”就是指阿弥陀佛,“念佛一行最为尊”。“仆从多人”就是指诸行万行。仆从也好,臣子也好,靠了主人的力量,靠了王的力量,他们都可以行使王令,出去办事,他们的威德跟王是一样的。这样,国才像一个国,家才像一个家,每个人在里面都安居乐业,天下太平,都能享受到王恩浩荡。

如果仆从与主人分开,臣子与国王分开,甚至各个闹独立,那国像国、家像家吗?如果把诸行与念佛平等相看,或者把要门与弘愿割裂分开,表面看起来很平等,“你看,我们诸行也往生,念佛也往生。你们干吗那么偏执,非要说念佛一行最为尊,非要说诸行要导归念佛?”

不知道像这样就天下大乱了,念佛不能建立,诸行回向决定不能往生。这种妄想叫作“异安心”,安心不正确。正是落到善导大师所说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这里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正确的理解,和稀泥,说“你看,诸行回向也能往生”,若又讲不明白,会让众生落到异安心、不得往生的局面,这就“自失误他,为害兹甚”。

如果能正确地理解和引导,不仅念佛决定往生,连诸行回向也决定往生。譬如边方,投化即易;今时愿往生者,就是修点滴诸善愿往生的人,都是一切投化众生,也都容易。弥陀救度我们,有何难事呢?

所以最后的结论:

我们依善导大师净土思想要门弘愿的分判,而确立念佛最尊这个主干、宗骨不改变,这不是把要门弘愿、念佛诸行分裂,贬斥诸行,恰恰相反,正因为建立了念佛最尊,才成就了诸行回向往生,于此净土一宗才能建立。

不论是念佛之人,还是诸行之人,都浩浩荡荡回归净土。而诸行之人也必随顺三心,进入专念;一旦进入专念,就看不出念佛与诸行的差别,如同众水入海,咸一清净。

说“定善也往生,散善也往生;三福也往生,诸行也往生,念佛也往生,都平等往生”,这种观念浅处说可以;但是深究起来,宗不能建立,也使得诸行之人得不到正确安心,失去往生。所以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不可以含糊。

南无阿弥陀佛,谢谢。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