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白莲》这本书能看吗?只听只看一人有道理吗?

问:请问《朵朵白莲》这本书能看吗?听说师父您有写过推荐序,是这样吗?另外有人说,人多言杂,不如专看师父您写的文章,专听师父您讲的法,这是不是也有道理呢?

净宗之声:

《朵朵白莲》这本书可以看,我是写过推荐的序文。这本书的作者是宗柱法师,他的口才和文笔都很好,尤其是他接触本门时间并不太长,而且也不在团体当中,完全靠自学就有这样的领悟,实属难得。

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并不太长,都比较活泼,往往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有比喻,有故事,讲得比较清晰,可读性很强。

而宗柱法师的口表我很赞叹,语音清晰,语速恰当。上人对这本书也是慧眼识珠,给予赞叹和推荐。

当然,个人的兴趣、好乐不一样,我讲的、我写的也未必人人都喜欢,大家根据自己的好乐吧,只要是一味清净的法义,都非常好。

专听我讲的,专看我写的,这当然是对本人的信任、鼓励和鞭策。

从个人的喜好来讲,或许有这样的人;对大众来说,就不能做这样的要求。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这样比较单纯,纯粹,一个声音,不生歧义,不会产生人多言杂的局面。

但是也有诸多不足,所谓众口难调,一个人毕竟难以周全,有人喜欢这样,有人喜欢那样,我们毕竟是末世凡夫,不是佛陀,一音演说,随机得益。有人喜欢看我讲的;有人看见我讲的,可能会扔到地上。

再就是众生之间因缘不一样,所以一个人难摄众机。

另外就是人才难出。提倡某一个人,其他有才华、有弘法的悲心志愿,也有弘法因缘的就难以施展,应当鼓励大家共同推展法门。

如果仅仅是一个人,这样法门难成其大,难成其久,恐怕会后继无人,后继乏力。某某人在的时候,全靠他一个人勉力维持;这个人走了,就会“人亡法息”,人走了,法就息灭了。这显然不是理想的结局。

法门弘扬有两种格局:第一种格局就是一个声音、一言堂;第二种格局,一个声音、多言堂。

一个声音就是这个法的宗旨、旗帜必须鲜明,无枝岔,能聚焦,千讲万讲,都归到一个点上来。哪怕千人讲万人讲,都讲的是一件事,这就是一个声音。

一言堂呢?就是一个人说,他理解的是这样,就以他说的为标准,别人都是听众。这个好处是单纯、无枝岔,相对也容易操作。

所谓一个声音、多言堂,难度要求就高了。一个声音,还是聚焦。

虽然多人说,并不是人多一定就杂,大家的信仰、观念、宗旨、法义都归于一处,各自发挥各自的优点、长处、特色、智慧,或随各人因缘展开教化。会形成众星捧月之势,诸流汇归大海,百花齐放,人才辈出;随着时间的积累,也会更加精纯。

一言一音是独奏、独声,多言一音是交响、和声,当然这个难度比较高,同时利益也就更大。它要求一是有雅量,二是有智慧。

有雅量,就是说老一辈的,或者弘法前线的法师,心要开阔,要鼓励、赞叹、扶持青年一辈走向弘法的前线。不仅弘法人才这样,大众也要有雅量,随喜功德,乐观其成。

所谓智慧,就是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点,要善于汲取前辈或者同辈法师,甚至晚辈法师以及居士身上的长处,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在弘扬的时候保证同一清净的传承,不变样,不走调,这就是智慧。

非常欣慰的是,我们法门当中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迹象,有很多年轻的法师,男众也好,女众也好,包括很多居士,其实都很有才华。

鼓励大家多讲多写,上人也一直这样提携我们,这样才能看到未来的希望,这是一般团体想求都求不到的局面。

至于有人担心初学讲法不圆满,这个难免,但这是相对的,达到什么水平叫圆满呢?没有人生下来就圆满,直到老,没有成佛之前都不圆满。

我虽然讲法的机会多一些,蒙信众赏识、上人提携,但我丝毫不觉得所谓圆满,而是一直在学习当中,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既然这样,年轻的法师也好,具有这样因缘的大德居士也好,都可以大胆地走向弘法的前沿,通过经验的积累,在讲法弘法的过程当中会不断地成长。

只要我们抱着一个开放的心态,愿意求学的心态,依据相承经论释的法义精神,依据上人、前辈法师、善知识很好的引导,必然会快速成长。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本人总觉得自己是个铺路石,我盼望,也坚信未来一辈的年轻法师比我强得很多,不然法门怎么去发展呢?

谢谢,南无阿弥陀佛!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