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阿弥陀佛的慈悲是否会导致众生放纵造恶

问:我深信念佛就能往生,而且佛陀不会舍弃任何人。但这样的话,有人会不会放纵造恶,该怎么造就怎么造?比如说,日本人就是一边信佛一边发起侵略战争杀人放火。这会不会纵容人做坏事而不担心因果呢?

答:这个应该自己好好想一想。比如,我们学的净土宗是不是依据净土三经一论?如果是,那佛陀是不是纵容人做坏事、不担心因果呢?

比如《观经》下品下生,这个人造作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念十声佛往生了。那么,释迦牟尼佛就不怕人家来破坏佛法?不怕人家杀父、杀母?不是鼓励人家造恶吗?显然不是这样。这个地方要过关,必须要有佛法。是你心里有疙瘩,理解不到位,不圆融,不是佛法不圆融。

这样的问题显得阅历比较浅,眼光比较狭窄。“日本人一边信佛一边发起侵略战争杀人放火”,是因为信佛的原因导致他们发动侵略战争吗?如果这样,佛教还值得信仰吗?佛教还敢信吗?日本人这样,那自己信佛会不会也这样呢?佛陀还是不是慈悲的?佛教还是不是和平的?

佛教是和平的,从来没有因为信佛而发动战争。认为信了佛才发动战争,这是把因果关系完全搞错了,这对自己本身的信仰也是极大的伤害。发动侵略战争,如果从世间角度来讲,有很多原因,比如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地缘关系等等,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从佛法角度来看,就更清楚,是因为众生的共业。这不是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发生这样的事情,背后有看不见的重大业力在推动。

讲一个佛陀时代的例子。佛陀出生于释迦族,成佛之后,他的祖国被琉璃王灭掉了。其中有一个故事,舍利弗尊者为了救度释迦族的人,就用神通力把释迦族的五百男女装到他的钵中,送到天上,心想:“这样琉璃王的军队就不可能杀到吧。”结果,战争结束之后,舍利弗把钵取来,一打开,发现钵里五百男女全部化为血水。这就是业力的问题。

释迦牟尼佛难道不愿意保护他的国家吗?如果不懂佛法,说:“你看,释迦族为什么被灭了?就因为出了一个释迦佛。”这样不是冤枉吗?

这场战争的原因在哪里呢?很久以前,释迦族所在地是个大村庄,一年天旱,粮食绝收,村里的人就把鱼塘的鱼全部吃掉了,其中有只大鱼王。那时候释迦佛是小孩子,他没有吃鱼,只是用小木棍在鱼王头上敲了三下。所所谓“佛陀头疼三日”,就是从这段故事来的。后来经过转世投胎,琉璃王就是当年那只鱼王,琉璃王的部下就是当初鱼塘里的那些鱼。战争就是起源于释迦族人过去世吃了鱼塘里的鱼。

这是众生的共业,即使佛陀成佛了也挡不住。当琉璃王的大军向佛陀的祖国开进的时候,佛陀坐在树下。印度很热,烈日炎炎,佛陀没有坐在浓密的树荫下,而是坐在一棵枯树下。琉璃王的大军过来,一看佛陀,琉璃王就下来请礼:“尊贵的佛陀,您怎么坐在一棵没有树叶的树下呢?太阳这么晒。”佛陀说话非常感人,佛陀说:“我是释迦族的人,我的国家、家族就像一棵庇佑我的大树,可是现在这棵大树很快就庇护不了我了,我只能坐在这棵没有树叶的树下。”琉璃王听了心里很明白,因为他带军队就是要征伐释迦族的。琉璃王非常感动,当时就退兵了。

佛陀非常平和地坐在树下,说话没有任何指责,他只是爱护他的国家。这话让人听起来心里很悲酸,很感动。

结果,琉璃王第二次出兵,也被佛陀的威德、慈悲感染,退了兵。但是,战争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共业是要报的。

所以,像民族战争这种事情,学佛人眼光一定要看得远,不要情绪化,这会让众生之间的业力越来越纠葛,缠绕得越来越深。要化解,大事要化小,小事要化了。这样的事情不化解,心中在那里纠结,民族情结,仇恨阴影,这个不好。有些政治家说的还不错,对历史要有正确的认识。但是,目的不是纠结历史,而是让我们面向未来,建立一个崭新的和平的未来。站在这个角度,高度就有了。

不要担心“因为有佛陀的慈悲,众生就做坏事、不担心因果”,不会这样。佛陀的慈悲和爱,不会纵容人造恶,反而会让人止恶向善,他有这种力量。佛陀慈爱的力量是向着净土的方向,拉我们到净土去。向往净土的道路是光明的,是慈悲、和平的,是向着纯善和清净圆满的境界去的。而娑婆世界的战争、仇恨、无明等,和慈悲、爱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因为慈悲、爱反而发生仇恨和仇杀,怎么会有这种结论呢?不可能这样,道理讲不通。如果这个道理能讲通,就等于说,太阳光照到冰块儿上让冰结得越来越厚,会这样吗?只要太阳光一直照着,冰总会化掉。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冰块儿,仇恨,造恶受苦难,而弥陀的救度、弥陀的慈爱就是阳光,只要多念佛,无限的慈爱、无限的阳光照着它,它就会融化,不会更加结冰。

所以,有这种担心的往往都是初学佛的人。人要正面思维,顺着佛法思维。佛陀的智慧远远超过我们。爱能包容一切,爱能遮盖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学佛人要有爱心,不要去散布瞋恨,不信佛才有仇恨、战争,乃至杀人放火。

问:你讲只要念佛即可往生,只有往生,没有堕落阿鼻地狱。只要精进念佛,就算吃肉,或者是万恶的罪人也能往生。许多人心生欢喜心,往生那么容易,只要念佛即可。念佛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他们想:反正念佛即可往生,不堕地狱,不怕轮回,不怕报应下一代,作恶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这样是不是很不利于教育国人学善从善呢?

答:你的问题比较长。归纳起来,是一个前提,派生出两种结果,然后针对其中一种结果作了推想和疑问。

你的前提是“你讲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派生出的两种结果,一个是有的人很欢喜念佛了,另一个是一边念佛一边造业的人也多了。

念佛是好的结果,就不问了。关于一边念佛一念造业,你提出问题:为什么一边念佛一边造业呢?也给出理由,是因为反正不怕因果,不怕堕地狱。如果这样的话,不利于国人学善从善,怎么办?是这样一个问题。

就你的提问,我作一点“借题发挥”。因为这样的问题总有人问,但是你问他“是为你自己问的吗”,他又支吾,说不清楚。所以,这个问题我分为三方面回答:第一是审题,对这个提问先审核一番;第二交流如何正确提问;第三再来回答。

一、审题

从问题的归类(法义问题、生活问题、虚拟问题)上看,这个问题属于哪一类?不是生活问题,似乎是法义问题,但其实是一个虚拟问题。是借法义来提问,所以这里就有陷阱。

这个问题,回答者如果不清楚,就可能绕进去了。因为提问者自己已经绕进去了。人情上的东西一旦绕进去,这个陷阱是非常巨大的。

因为这里不仅是个人的人情,而且也是大众的人情。就是说,它是把念佛跟国人的学善从善对立起来了。

学善在世间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觉得很好,“那你们念佛人怎么可以不学善从善呢?”所以它成了大众公认的一种人情,这可能成为世俗的见解,这样,里面就有很大的裹挟空间。

所以,一般人在这个地方都会望而却步,都会很害怕。因为你不可能得罪大众,你没有勇气、没有力量得罪大众的这种见解,你不敢。

因此,碰到这个问题,你可能就要讨好大众,讲一些浮表的话,而这时你已经离开了佛法,完全埋在人情当中。因为你没有勇气,被裹挟了,它有一个巨大的陷阱。

从五点来分析:

第一,开头说“你讲”,这两个字就有问题,这不是我讲。因为如果是“你讲”,他才有可能提问。所以我们强调,提问一定要以佛言、佛法为标准。 “只要念佛就可往生”,不是我讲的,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是阿弥陀佛讲的。如果他在心中认定这是佛所讲的,他下面还敢不敢问呢?

如果问题的来源把握得很准,问的方向就不一样。他认为这是某一个现实当中的人所讲的,那未必就是真理,“所以我就可以来考问你”。如果是佛讲的,我们作为佛弟子,下面你该怎么来问,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一定要明确问的前提和来源。这个问题一开口就显示出它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因为来源不是在我这个地方。他如果说“你根据经典这样讲”,那就不一样。

“只要念佛就能往生,不会堕入阿鼻地狱”,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观经》当中讲的。佛这样讲,那你要问,能够给你回答的只有佛。

“只要尽心念佛,就算吃肉,或者是万恶的罪人也能往生”,是这样,但也不是我讲的。

第二,“许多人生欢喜心,往生那么容易,只要念佛即可,念佛学佛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从这里能看出,提问的人是站在一个事不关己的立场上。你听到这样的说法,有没有生欢喜心?是哪些人生起了欢喜心?如果你也生起了欢喜心,还会不会问这个问题?我想底下问题就没有了,因为你就会说:“哦,那我也可以往生,那好,我也念佛。”就不会再问其他问题。

很可能你没有躬行实践,也没有亲自去追求往生。念佛一事,置之身外,这样就有可能是搞人情,没有自己真实去尝试。

问的问题一定要跟自己的心相关。当然,你也可能是代别人问的,许多人这样。

第三,“念佛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句话也是虚拟的。 “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越来越多了”,你调查了吗?多了多少人?这种答案怎么来的?有什么证据说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一边学佛一边造业”,这八个字你的概念是什么?也表达不清晰。我们每个人都在造业,即便做饭 也是造业。业有善业恶业,这里根据上下推断,应该是指造恶业。

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只造业不念佛,一种是边学佛边造业,一种是专学佛不造业。

对基本的佛学知识,我们要了解。所有众生,都是一天到晚在造业,造贪瞋痴。只要没有离开贪瞋痴三毒,身口意都在造业。所以,不存在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越来越多的问题。譬如地球有七十亿人口,这七十亿人不管他学不学佛,都是整天到晚在造业,所以昙鸾大师才说“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途”,我们一天有八万四千个念头,念念皆是三途业。不管念不念佛,都是这样。所以一般人完全埋没在无明黑暗和造业当中,所谓埋头造业,头都抬不起来。这样的人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接触到佛法,继续造下去;另一种是接触到了佛法,所以,你说“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好像不学佛之前是干净的、不造业的,学佛了反而造业,而且越来越多。这显然是虚拟的,也是因为你没有观察这么细致。这是第三点虚拟,跟事实完全违背。

第四,“他们想,反正念佛即往生,不堕地狱,不怕报应下一代,作恶还有什么可怕的?”

“他们想”,他们想,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有人告诉你的吗?“他们想”,就是不止一个人,有人对你说过“我告诉你,我学了这个法门之后就可以作恶了,不怕报应下一代”吗?人家的想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就是自己的想象,这个问题里有很多陷阱。你自己这么推论,认为“反正肯定有人这么想”。有人这么想,怎么没人告诉你呢?你有没有做过调查,调查到底有几个这样的人,比如一万个人听到念佛即可往生,其中有几个人认为“念佛即可往生,就可以作恶”的。或许有人会说:“肯定有人心里这么想。”那请问,心里这么想为什么嘴上没说出来?“可能不好意思说”,为什么不好意思说?他心里这么想,嘴上不讲的原因何在?“他认为这个话讲不出来”,为什么不能讲出来?“因为这话不符合佛教”,说明他心里是有标准、有是非的,他不好意思。

其实这些问题和想法,都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想象?因为没有躬行实践。一个真正老实念佛、追求往生的人,听到这个法门,绝对不会这样想。你是帮别人乱想一阵。

心中会冒出这样的想法,说明是你内心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追问自己的话,会吓一跳:“人家没这样想,是我的内心黑暗、污秽。”是因为你自己内心有这种想法才这样说的,然后假借别人,说“他们这样想”;其实是你心中可能有这种想法,别人倒不一定有。这样,不就是在说自己吗?

我这样讲,可能稍微过了一点,但我确实没遇到一个人跟我说“我告诉你,我遇到这个法门就可以造恶了”,没有一个人这样说。

第五,“这样不利于国人学善从善”,这里是用否定的语气,这样就有空间。

你得到的结论,就是念佛和学善之间产生了矛盾:念佛的人越来越多,造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去学善了。这是不是事实呢?退一步讲,假如是事实,也就是念佛和学善有矛盾,那我们作一个极端的推论,假如这两者有矛盾,我们要怎么选择?是选择世善,还是选择学佛?有信仰的人,肯定选择学佛;而世情、世俗见很重的人,可能就会抛弃佛法,选择世善。选择的关键,就看这个人内心是否认同佛法是真理。

如果佛法是真理,佛法是标准,那我们自然要以佛法来考究世间善,而不是以世间善为标准来考究佛法,一看佛法跟世间善法不一样,就认定佛法是错误的。不是这样的。如果发现世间善法不符合佛法,它是轮回的因缘,是不究竟、不清净、不圆满的,就应该回归到纯净圆满的佛法的轨道,这才是我们作为佛教信仰者的正确思维模式。所以,这个提问也显示提问者本身的信仰、脚跟站立的位置还是不稳定,在世法跟佛教之间摇摆。

当然,念佛和学善并不矛盾,可以兼而得之:因为念佛,善法更加纯净;因为学善,更喜欢念佛。

二、如何正确提问

就这个提问,我们来交流一下,提问者应如何正确提问、如何提炼自己的问题。我觉得有四点可以参考。

第一,前提要正确。“念佛一定往生,即使造了阿鼻地狱罪业的众生、万恶罪人念佛也能往生”这句话,不是娑婆世界某一个凡夫众生所讲的,是佛讲的。明确这个前提,你提问就会谨慎。因为佛所讲的是真理,是标准,你就不会提出质疑;如果是人所讲的,当然就可以质疑,这样人情就来了。而佛所讲的,佛是清净的,这样你心里很多枝枝叶叶的东西就全部抖落了。

第二,提问者一定要躬行实践。譬如你自己不参禅,却去问禅的问题,就是莫名其妙,人家听起来也很可笑。你不是农民,如果你想问种菜方面的问题,就一定要自己事先去做一做,“什么时候播种,怎么收割”,问的问题才清楚。如果你根本不去做,问的问题就非常浮表。

念佛也一样,如果你躬行实践,确实求愿往生,并且已经念了几年佛,提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躬行实践再来提问,不然就会虚飘浮华。有的人说自己怎么好像提不出问题,对啊,你还没去做嘛。现在让你提一个现代物理学的问题,提得了吗?提不了,提出来也是怪怪的。

就这个问题我们问问提问者,你闻到这个法是否欢喜呢?你是否有持续念佛好多年呢?再进一步问,你是否越念佛越喜欢造业呢?必须自己亲身实践过,说起来才能够对机。空口无凭地说“一边念佛一边造业”,那你自己有没有念过几年佛?如果你说“我就是证明了。我念了十年佛,以前是吃素的,现在吃肉了,以前不抽烟,现在吸毒了。我亲身证明,我每天念两万声佛号,念了十年,现在却是这个结局”,果真如此,那你提出的问题就很厉害。

而事实恰恰相反,没有一个这样的人。事实是,你如果每天念两万声佛,念十年,可能原来吸毒现在烟都不抽了,原来吃肉现在吃素了。事实与你的想象完全相反,你没有去做,仅仅靠推想,提的问题就有矛盾。

第三,杜绝推想。提的问题一定要真实存在,推想的问题往往是靠不住的。这个问题里面“你讲”“许多人”“他们想”等字眼,都是推想,你是否做过调查?有多少人?是哪种人?即使有这样的人,他是不是老修、正见的人?如果是初学佛,知见还不稳定,他提一个问题拿来,这不可以作调查对象啊!因为他根本不了解,稀里糊涂,他不是老修、正见,是错误地理解了,这当然就不足以拿来作为证据。

第四,以佛为标准。如果与世法相违背,要有一个取舍,何去何从。

如果从上述四点出发,我们提问就会规范,问题提出来就有规矩,而且是趋向真理的。即使遇不到善知识请教,你就这样问自己,时间久了自然就有答案。

三、正面回答 审完题,也交流了如何正确提问,下面来正面回答。一句话:念佛只会止恶增善,只会变好,不会变坏。这是论点。

论据,有四方面:一是经文的证据;二是道理的证据;三是事实的证据;四是反证,从反面证明。前三方面是从正面说明。 (一)经文的证据

念佛只会止恶增善,只会让一个人变好,不会让一个人变坏。不管什么人,遇到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他决定会止息恶念,增长善行,只会变好,不会变坏。

提问者不是担心吗?因为“一边念佛一边造业的越来越多了”。事实上,哪里会越来越多?不会的。经文的证据,在诸大乘经典里太多了,我只说几条。先引用《观经》《大经》等净土经典,大家熟悉的。

1.《观经》的证据

《观经》说:“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烦恼贼之所害者”,烦恼像贼一样危害我们,我们被烦恼贼所侵害。为我们“说清净业”,“清净业”指念佛,当然观想也算在内。念佛一声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是被烦恼贼所害的人,佛为我们说清净业就是能够把我们的烦恼贼赶走,能够让我们得到解脱和清净,这不就是说明念佛能够止恶增善吗?不然怎么能称为“清净业”?

怎么能够除烦恼贼呢?《观经》下品下生(《净土宗圣教集》第179页):“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句佛号,能够灭一个人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讲“罪恶”,“罪”和“恶”是不同的表达,其实是讲一件事。如果念佛不能止恶,怎么能够灭掉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很明显的经文证据。

《观经》下品中生:“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观经》下品上生:“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此人闻已”,就是耳朵一听到佛的名号,就灭掉了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不是灭少罪,也不是灭一般的罪,是八十亿劫,而且是生死之罪。所以念佛能止恶灭罪,这是经文明确的证据。

我们信佛,当是信佛所说,《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念佛的众生被弥陀的光明摄取不舍,怎么会造罪勇猛呢?已经被摄取不舍,当然会止恶向善。

又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本来是造作十恶罪的罪人、恶人,可是因为他称念佛名,就称他“善男子”,这不是明显的灭恶生善吗?因为诸罪消灭,罪恶灭掉,善生起来了,所以称为“善男子”。这就是灭恶生善。

又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念佛的人称为“人中芬陀利华”,会去故意为恶吗?而且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他的胜友,观音、势至交朋友,会交那个因为有佛法就可以故意为恶的人吗?不可能的事情。观音、势至的胜友,是人中芬陀利华,自然是心中向往清净,向往着净善光明。

2.《大经》的证据

《大经》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三愿“触光柔软愿”,这一愿说得很清楚:“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念佛就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触其身,就会身心柔软。身心柔软的人会去故意为恶吗?你看大街上,搞暴力冲突的,拿炸药包的,上房顶浇汽油的,这些人都是身心刚硬,身心冰冷,他们都是冷酷、绝望了,心很硬,才去造业。没有身心柔软去造业的,身心柔软就会给人欢喜,给人轻松,给人爱。

《无量寿经》又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众生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也就是遇到这句名号,遇到念佛法门,他怎么样呢?“三垢消灭”,三垢就是贪瞋痴,人之所以造罪造业,就是因为贪瞋痴的推动,而念佛光明就可以消灭贪瞋痴,这不就止恶了吗?三垢消灭就是止恶。“欢喜踊跃”,这种欢喜,是佛性本身所具足的欢喜,而不是发财等等世间染污的情绪。是垢染息灭,佛性苏醒,佛性本身所生起的清净喜悦。这种欢喜,是“三垢消灭,身意柔软”,身心不是那么刚强,反而很温顺,非常调柔,柔软慈悲。“欢喜踊跃,善心生焉”,是佛性的光明,佛性的苏醒。一旦佛性苏醒之后,这种善心自然生发出来。而这种善心跟一般道德说教的善心完全不一样,因为它是从欢喜心、柔软心所生,三垢消灭,是从心地自然生发出来的,是非常喜乐、舒服的。这段话和三十三愿是配对的,是三十三愿的成就文。

《大经》第三十三愿成就文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这里说了好几个“皆”,就是没有例外的意思。“三途极苦”,为什么会在三途?因为造了罪恶,现在受苦。罪为因,苦为果。“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名号不仅能止住因上的恶,也能消除果上的苦,所以这句名号不可思议,从因到果都能够更正。“三垢消灭”是止息因,“善心生焉”,指因上的善法生起了。果上怎么样呢?果上是“三涂极苦之处,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所以,这句名号本身是从因到果全包的。

“无复苦恼”,一个人之所以造罪,不是他喜欢造罪,是他遇到苦恼。他有苦,想脱苦,可是他没有正确的方法,因而才去造罪造业。所以,惑、业、苦这三条,像轮子一样,互相衔接,循环不息。“恼”是烦恼。有苦了,想脱苦,脱苦又有惑业烦恼,才会造罪造业,惑、业、苦不断地循环。那么,念佛就把这个循环的轮子切断。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当中还有好几条愿,都是说闻到佛的名号止恶向善。譬如第三十四愿“闻名得忍愿”,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得三法忍,当然有这样的功德利益。

第三十六愿“常修梵行愿”(梵行即清净修行),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不仅这一生,而且下一生还可以继续保持清净修行。没有说听到这句名号造业的人更多了,这种说法和经文完全相反,不是正知正见。

第三十七愿“人天致敬愿”,听到这句名号,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切人天都加以致敬。听到这句名号就造业,人天会致敬吗?不可能。

第四十三愿“生尊贵家愿”,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下一生可以在尊贵的家庭出生(当然“尊贵”是指菩萨发心),有大势力,有大福德,可以利益众生。

第四十七愿“得不退转愿”,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住不退转。住不退转境界很高,我们理解不了那么高,最起码来讲,是不会从善法退转下来。“住不退转”,是说不会从毕竟成佛的阶位退转,又怎么可能会退下来造罪造业呢?

《无量寿经》还说:“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听闻念佛法门,起了敬重心,心中大欢喜,这样的人,释迦牟尼佛说:“你是我的善亲友。”释迦牟尼佛最好的朋友、善亲友,会喜欢造恶吗?说不过去。

《无量寿经》“付嘱弥勒文”:“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也说明听到这句名号,获得无上功德,也就是无量善法一时满足,善法增到无量无边。“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不可能反而造业。

《无量寿经》“特留此经文”:“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些经文我们都很熟悉。“当来之世,经道灭尽”,那个时候的众生,法都灭尽了,其他经典都没有了,这时的众生纯恶无善,都是造恶的。就好像房子着火了,要救里面的人,一定得浇水灭火。那么纯恶无善的人,必须纯善的法才救度得出来,不可能拿恶法去救度他们。

那个时候一切经教都没有用了,因为那些他们都做不来,特留这部《无量寿经》,特留念佛法门,能够让这些纯恶无善的众生随意所愿皆可往生净土。如果不能止恶向善,不能把一个人从罪恶的深渊当中救拔出来、往生纯善纯美的净土,怎么可能特留此经呢?特留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特留到末法时代乃至法灭时代,充分说明它是在纯恶无善的环境、时代当中,能够展现止恶向善,能够阻止贪染,引向净土,它有充分、绝对的力量,才会特留此经。

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有几句话:“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香光庄严。”这个比喻非常好,充分说明止恶、向善两方面功能都有。比如我们身上有汗气,有臭味,把衣服或者整个人用香一熏,香是纯善好香,汗臭味就没有了,熏没了,沾上香气了,染香的人身上就有了香气。这句名号就是香,称念名号的人就是染香之人,身上就有香气。

名号是阿弥陀佛的圆满功德,是阿弥陀佛的纯善。我们念佛人原来是恶的,有汗臭,有污秽,可是念佛了,遮住了恶,甚至消灭了恶,变得清净,让我们的心体纯善、圆满起来,所以身有香气,这叫“香光庄严”。这四个字听起来非常优美,“香光庄严”,妙香光明、庄严,念佛这么好,这样优美舒服,哪会造业造恶?没这个说法。

3.《往生论》的证据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说:“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念佛法门是阿弥陀佛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生出的法门,从大慈悲而出,是正道善法里所出,是出世的善法,怎么可能会造恶?这是不相应的,从大慈悲里出会流露出恶吗?从正道当中会流露出邪道吗?从出世善里怎么会流露出造业呢?所以,出世善根所生的正道大慈悲的法门,不存在这些问题。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是法王,有无量的善法,他的善功德力住持在名号当中,也住持在一个归命阿弥陀佛、专念弥陀名号的人的心中。因为弥陀法王之善在住持着,所以他不会去造恶。

所以昙鸾大师说,阿弥陀佛的世界是一个正觉的世界,不可能有不正觉的事情。我们的心如果被阿弥陀佛的正觉所住持,自然心心念念向往着正觉,而不是向于罪恶。即使我们还是凡夫,没有断尽烦恼,但趋向是向往着净善光明,向往着觉悟境界。

《往生论》又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力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就是行善,增长我们的善法功德力。

《往生论》又说:“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这句话也非常好。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就像阿弥陀佛光明智慧一样,就像阿弥陀佛名号本身所具足的意义一样,这样就是“如实修行相应”。“如实修行相应”的人怎么可能倚仗弥陀的慈悲造罪造业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实相法,是如实修行。

这些充分说明,念佛可以止恶向善。

4.《往生论注》的证据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净土宗圣教集》第287页)说得更清楚:“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阿弥陀佛如来的名号以及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具体有三种“止”:一是止一切恶,二是到了净土自然能止贪瞋痴等一切恶的根源——无明,三是止求小乘的心。这些都是佛的名号功德。我们念佛当然能够止恶行善。

《往生论注》又说:“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如实的,不像世间善法是杂染的。杂染的,有善也有恶,甚至爱会变成恨、恩会变成仇,善也可能会转为恶,好比有的人原本互相恩爱,后来却拔刀相向。这都是世间杂染之法,不是如实功德。而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如实功德,清净不颠倒,真实不虚伪,顺二谛,顺法性。所以念佛所得的功德,绝对没有杂染,绝对不会产生无常、变灭,让我们受苦受难。

善导大师说:“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就是止恶向善,“念念称名常忏悔”。这都是说名号本身具足止恶向善的力量。

在佛教诸大乘经典中,没有任何一句经文说,弘扬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念佛法门,反而有人造罪造业、执著邪见。没有这样的经文。一切经教都证明,念佛必然只会变好,不会变坏。

以上是经文的证据。

先用经证的原因是,经是佛的圣言量,圣言量是标准。佛已彻证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们所认为的道理如果通不过佛经的勘验,不算为道理,不算为真理。

(二)道理的证据

在经证的前提下,再引用理证。

第一,念佛法门是佛的慈悲,佛的慈悲是悲智圆满的慈悲,慈悲当中含摄无穷智慧,是彻底究竟圆满的智慧,不会像人情一样。人情会出现什么呢?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这其实根本就没有慈悲,是人情才会这样,比如父母溺爱孩子。而我们不能认为“阿弥陀佛慈悲,可能就有人仗着这慈悲出下流、生祸害”,这等于把佛的慈悲跟人情混同,道理说不过去。

第二,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体大悲是说被慈悲的人,他和佛的慈悲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的,这个人感受到佛的慈悲反而去造恶,不就是说阿弥陀佛和你一起造恶吗?怎么可能佛和你一起造恶呢?你只能跟佛一体,只能被佛同化。因为念佛众生和佛一体,所以只会变得越来越好,不可能佛变成众生,跟你一起造罪。就像木头和火成为一体一样,木头一定会变为火,不能火反而变为木头。佛是智慧火,众生是柴,既然是一体的,就会被火所烧,变为火。

第三,慈悲具备引人向上、向善的力量,这是我们的生活常识。如果我们正在苦恼、绝望当中,这时有一个人理解我们、关爱我们、慈悲我们,蒙受他这样慈悲的对待,我们会因此而造恶吗?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这和我们的心是相反的。我们会感动,会向他诉说一切,心一定会很柔软、很欢喜,自然谦卑柔顺,愿意听他的引导。

世间是无常的,我们受烦恼贼所害,产生种种邪见、贪染。佛对我们无限慈爱,只有佛对我们是真实的,关爱我们。我们在佛面前当然会非常柔顺,会听佛的慈悲教言。佛当然会慈悲我们,佛的慈悲会引导我们向着纯善、净美、光明的世界。

第四,慈悲能够止息人的苦恼。有苦有恼的人才会犯罪,无苦无恼的人为什么要犯罪呢?他没有犯罪的必要。人不是喜欢犯罪,是因为有苦有恼,要摆脱苦恼,又没有正确方法,所以才犯罪。如果没有苦恼,苦恼都消除了,就不会犯罪。犯罪是在造罪,没有人喜欢罪,人都喜欢喜乐、欢喜。你蒙受了佛的慈悲,苦恼消除,坦然自在,身意柔软,身心喜乐,自自然然就没有造罪的必要,所以止息了苦恼,止息了造罪。《观经》里说:“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说清净业”和“除苦恼法”是一样的,能除苦恼,能令身心清净,能灭我们的罪。

第五,名号是实相法,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它本身是真实的,是无量清净庄严真实的摩尼宝珠名号,这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虚妄,能满众生一切志愿。念佛人只要称念弥陀名号,自然纳入实相的轨道。昙鸾大师作了一个比喻:蛇性曲,走路腰身弯曲,如果把它放到竹筒里,它不得不直。我们的心充满罪恶的贪瞋痴,弯弯扭扭的,但是一念佛,六字名号就是竹筒,你进去就不得不直,正直是佛心,自自然然顺着这个轨道。所以,即使本来是扭曲造罪的众生,念佛也自然纳入实相轨道,正直无为、向善向净的轨道,这是必然的。

阿弥陀佛的名号、慈悲、智慧,就像光明,光明能破除黑暗,不可能光明来了黑暗更加黑暗。弥陀的慈爱,就像春天般温暖,能化除坚冰,不可能越温暖冰结得越厚。怎么可能佛越慈爱我,我越去造罪造业呢?造罪造业是因为心中冰冷,寒冷如坚冰。阿弥陀佛光一照,我们心里罪业的冰霜被灭除,慢慢融化、柔软,就像冰化为水一样,不可能冰层更加结厚。只有在无常凛冽的风霜中,在贪瞋痴三毒的染污中,我们的心才会越来越冰冷、坚硬,才会犯罪。遇到了佛法,遇到了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像遇到暖气一样,自然就会融化,这是自然的道理。

经中有“涂毒鼓”的比喻:战士上前线打仗,被敌方的毒箭射中了,有一种鼓,上面涂了一种药,只要鼓一敲,箭自然就拔出来,身体自然平复。阿弥陀佛名号就是这种鼓,我们被三毒之箭所射,六字名号一念,毒箭自然拔出来,身体平复如初。不可能六字名号一念,毒箭往里钻,这叫什么“涂毒鼓”?

阿弥陀佛名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万病不过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既然万病总治,就没有烦恼、邪见对治不了的,都可以对治,这才能称为阿伽陀药。

从这几方面说明,念佛必然引导我们向好、向善、向纯净光明。

(三)事实的证据

用事实证明只会变好,不会变坏。,这样的事实在周边见得很多。

首先是吃素。世间人贪口腹之欲,好像吃素是多大的难事,认为人活着就是吃喝玩乐,吃喝玩乐都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但是只要念几年佛,自自然然就吃素、不杀生了,有很多明显的例证。不可能越念佛越杀生干坏事。念佛有止恶保平安的功能。

还有人脾气很大,怎么都改不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真心念佛,脾气会逐渐变得柔软,这也是止恶修善。还有很多人,因为念佛,家庭关系好了。有的人心里一天到晚烦躁,怎么讲道理都不管用,但只要真正念佛,心里自然安静、平静了。遇到大苦恼的事情,甚至要疯了,六神无主,只要念佛,心里就会感到暖洋洋的,感到有所依靠、有所平复。这明显是止恶向善。

还有很多人去寺院供佛、拜佛、念佛、求佛,求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消灾免难、增福增慧。如果一个人念佛了还喜欢造罪造业,哪还能求得了吗?那不是越求越造罪吗?正因为念佛自然具足止恶向善的功能,所以人们才去求消灾免难;不能止恶怎么能消灾免难呢?正因为佛号自自然然能止恶,人们才向佛求消灾免难;如果佛号不能给众生带来善法,人们怎么能够去求增福增慧呢?所以,很明显,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消灾免难、增福延寿,这都是名号里本来具足的功能,因为有止恶向善的力量,所以显现这个功能效果,被历来芸芸众生所信奉、依靠、祈求。这是实事的证据,太多了,《念佛感应录》中有很多记载。

(四)反证

讲反面的证据,从反面来证明。

首先,佛经中没有记载因为有弥陀慈悲而造恶的。如果有,一定会记载。像般若空门中,有执著空见、豁达空而造罪放浪的,这个经典中有记载,要遮止。净土三经没有,因为这个法门是慈悲救度的法门,能够破除一切邪见的法门,根本不存在这种问题。即使是烦恼邪见的众生,依靠这个法门也完全得以度脱。

众生为什么会造罪造业?就是因为有邪见、烦恼。众生邪见主要有五种: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在圣道门中,一定要破我执、身见。净土门不需要。有身见的众生,以佛法来看,就是邪见众生,因为你有身见,有我,圣道门不破这个邪见,不可能解脱。但净土门没关系,你抱持这个邪见照样往生,这就是这个法门的殊胜之处,你就邪不起来,你想邪,六字名号把你拿住。这个法门厉害,不可思议,是一切众生最后的救度之法。

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样,势不两立,哪有黑暗挡住光明的?不存在。就像冰和火一样,火烧来了,冰不化,反而更加强硬,这个道理不存在。道理完全相反,事实完全相反。所以,从反面来说,绝对不存在念佛让一个人喜欢造业,让一个人抱持邪见,不存在。

退一万步说,如果有这样的人,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了,他就可以造罪造业了,那这个人肯定不是念佛的人。这是他本身邪见的过错,他还没有和阿弥陀佛发生交集,他纯粹是一种观念,才会这样。这样的人其实是不存在的。假如有,也是他自已邪见的过失,不是阿弥陀佛这个法门的过失。

打个比喻,有个人想自杀,他就要找很多自杀的理由,可以跳楼、跳桥、撞车。为了不让他死,难道楼也不盖了,桥也不架了,车也不开了吗?即便这些都不做,他还是会死。可以撞墙,没有墙可以撞地。你没有办法,因为他被冤家附体了,一定要死,不死不行。

我们所说的,是按正常情况来说,有的人就是邪见,邪见的人不管遇到什么,都会增长他的邪见。因为这一点,就不弘扬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是不可能的。这样的邪见众生,我还没有遇到过。但是提这样问题的,还是经常会有。如果反问他“你担心别人念佛造恶,你自已会这样吗?”他会立即否定。“你会因为念佛从此对父母不孝顺了吗?”“我不会这样……”找不出例证。这都是虚妄假相,没有遇到一个实事。

这样的虚拟问题,往往给我们很大的缠绕。今天这个问答,就把所有问题和疑惑都解答了,以后所有问到这个问题的,希望不要执著这样的邪见。如果执著不改的话,不仅是邪见,甚至是谤佛谤法。阿弥陀佛怎么会让人造罪造恶?我们怎么会产生这个流弊?如同光和暗不能两立一样。所以,大家一定要以佛法为标准。

如果有人住于邪见的话,那是他个人的邪见问题。对于这样的邪见,在《无量寿经》中其实也有遮止,就是所谓“抑止门”。比如说三毒五恶这一段,还有第十八愿讲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些就是有所抑止的。这样,真谛和俗谛,二谛圆满。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