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很孤独?
净宗之声:
其实如果以我来说,我们不应该是有时候觉得很孤独,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感受到孤独,这才是健康的人生、理性的人生、觉悟生命的人生。
“哇!每个时候都觉得很孤独,那岂不是太难过了?”是的。所以大家都在热热闹闹、纷纷嚣嚣当中逃离孤独的场景。
孤独其实是人生的实相。就是说他孤孤单单,无人倾吐心声,没有第二个人了解他的心思。
即使是同床共枕的夫妻之间,仍然有不可沟通的孤独感;即使是父子、亲朋、关系至亲的人,在对方内心深处仍然有不可探知的地方,对方也无法慰藉我们这颗孤独的心。
《无量寿经》就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孤独是人生的实相,每一个人都是随各人的业力独自展现他的生命,没有第二个人能够为他负责。
人为什么会觉得孤独呢?
是因为他离开了佛性之家,离开了生命的本体和本源。
如同一个游子,离开了温暖的家,如同一个浪子,孤苦飘零,好像一片树叶离开了支撑它的大树,独自被风吹向远处,孤零零地躺在冰冷的地上,这当然孤独了。
我们只有回归到佛性之家,回归到生命的本体、生命的源头,回归到真实的自我,才可以消除一切孤独感。
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觉得孤独,有时又觉得不孤独。
其实觉得孤独的时候,反而是清醒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人生的真相会浮现出来。
当我们不觉得孤独的时候,反而是迷茫的时候,因为我们害怕孤独,需要热闹,在热闹场中迷失了自己,就好像一个人喝醉了酒,他当然也无所谓孤独不孤独。
也有的人为了逃避孤独感,所谓“借酒浇愁”。人要去合群,人要随大众,人要去结社,成立种种社会团体,所以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一切都说明了人要逃避孤独感。
因为孤独是难熬、难耐、难以容忍、难过的。
人借助于冒险、运动、药物麻醉等种种刺激,旅游、婚姻、爱情、家庭等种种社会活动,以此摆脱孤独。
但这些都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孤独的问题。
②
所谓“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你的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你会非常无奈,毫无旁人,唯有一个人独自远去。去向哪里?不知道。
你必须一个人上路,来送的人也不可能真正送到你,这是一种巨大的孤独和恐惧。
面临一无所知的未来,告别暂时熟悉的花花世界,这种孤独和恐惧,一般人是难以抵抗的。
很多人抵抗不了这种孤独,犯抑郁症,犯种种精神毛病,其实也是孤独感的压迫,让他的精神作出一种反应,通过犯这种病来遗忘它。如果他仍然保持清醒,又没有办法战胜孤独,那很可能会自杀。
像有些非常敏感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就是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剥离、人生的孤独感,又没有排遣解决的办法,最后结束了生命。
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会依托他所信仰的对象,但在我们看来是假托的神和主,他假想回到神和主的怀抱,以摆脱孤独感。
应该说,这在人类一切的文明文化中,相对来讲是比较久远一点的解决孤独的办法。但这个并非究竟。
所以刚才说到,“要回到佛性之都”,就是你完全觉悟佛性、成佛,与宇宙万法一体,这种大自在、大安稳才能彻底消除孤独感。
如果仍然有主客二元的对立,那都不是究竟的。
③
而以净土宗来说,我们念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到达净土,就究竟成佛,这当然就彻底免除孤独。
虽然还在这个世间,但也能体会到佛凡一体。虽然是凡夫,但是跟阿弥陀佛一体,这样心中也就扫除了孤独的阴影。
人生的幸福、人生的品质、人生的尊严和价值,在专修念佛人那里,他虽然讲不出来,也写不出漂亮的文章,但是他的生命是丰富圆满的,是喜乐的,告别了生命分离的孤独所带来的痛苦。
因为归命南无阿弥陀佛这尊无量光寿的佛,我们孤独、痛苦、分离、飘零的生命有了一种回归无量光寿佛性生命的回家感觉、精神安慰。
所以,当我们内心感受到孤独的时候,倒是值得欢喜的时候,这体现了佛性的招唤;当我们在热闹场中忘记孤独的时候,反而是迷茫和麻醉最深的时候。
所谓“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正在戏台下看戏,整个人的精神埋没在剧情当中,演员也在那里演,都觉得挺好。“梆!”这个戏总要终场,收场的锣鼓一敲响,你就要卸妆了。你还在那里演皇上,演大臣,演什么,这锣鼓一敲,你在哪儿呢?
我们在世间扮演妻子,扮演丈夫,扮演儿子,扮演成功者,扮演精英,即使扮演一个贩夫走卒,你也有一个身份在扮演,还觉得挺热闹。
可是无常来了,“下台了,某某人,你不要在这演了,现在阎罗王要请你去了”,这就是“顷刻一声锣鼓歇”。请问你要回到哪里去呢?“不知何处是家乡”。
愿一切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回归佛性之都,回归生命的本源。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 人生目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