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罪恶感?

问:听师父的《净宗之声》有几天了,偶尔会浮现一些罪恶感。这个罪恶感怎么消除?

净宗之声:

不必消除,而且要深化认识。

善导大师说:“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这就教导我们在信仰上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要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

有罪恶感,才是对我们内心真实世界的体悟,这是实相;有罪恶感,人才会谦卑,不会骄慢;有罪恶感,人才会仰望救度,不会拒绝佛的救度;有罪恶感,人才愿意信靠阿弥陀佛,才愿意念佛,才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同莲花一定要长在污泥当中,不可能长在清净的高原之上;念佛的清净莲花,也一定是开放在深具罪恶感的凡夫心中。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道德上无瑕疵,都是贤善之辈,没有罪恶,那开不出念佛的清净莲花,因为自我的骄慢障蔽了内心的如实智慧。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有这样的觉悟,是非常难得的。

很多人没有这样的觉悟,善导大师说“外现贤善精进之相”,看外表,把自己都迷惑了,这样往往会非常骄慢,会指责、呵斥、批评别人,很多社会问题由此而产生。

如果每一个人内心都说“哎呀!我错了,我忏悔,我是罪人,我造恶很多,我要请求大众的原谅”,这个社会不就很和谐吗?“我是善良的,我是高尚的,纯洁的,道德的,我都对;你们都不对,应该向我学习,像我这样做”,这样就整天争吵不休。

所以,可以说有罪恶感的人才是一个善人,没有罪恶感的人是一个骄慢的人。

我们不好用“恶人”这个词,自己既然有罪恶感,就不会指责人家。想一想,一个人内心认为自己完全正确,所有道理他都占全了,没有罪恶感,那这个人很可怕。

如果已经是圣人了,当然没问题。如果是观世音菩萨,谁也不会说你,不会一定要给你贴一个“罪恶感”的标签。但你不是,结果说成是这样,大家不都受蒙骗啦?就没有安全感了。

当然,一般的人单单靠罪恶感是不能拯救自己的。如果整天只是罪恶感,那是一种沉堕的心理,会有恐惧:“我造罪了,要堕落了,阎罗王要惩治我了,要六道轮回了”。

念佛人不是这样,我们念佛人一方面有罪恶感,另一方面有安全感。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就是要救度罪恶生死凡夫。

所以在“一者决定深信”之后,下面有“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两者是并存的——罪恶感和安全感。就像刚才讲的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它的根虽然是在污泥当中,但是开的花清洁、芳香。

我们的内心虽然有罪恶感,但是念佛的莲花光彩、清净,有喜乐,有安慰,有解脱的法喜。不会整天愁眉苦脸,像犯罪了,扣上一个枷锁,不是那样的。

有的人之所以罪恶感发动不起来,是因为没有得到念佛的好处。“哎呀!万一我有罪恶感,我怎么过日子呢?那不是承认自己有罪?我不就要堕落了吗?”他是一种覆藏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罪过掩盖起来,“我没有罪,我是好人,我是善人”。一旦承认,怕自己受罚呀。

如果他了解阿弥陀佛的救度,以佛的慈悲把我们的罪消了,就没必要掩藏了。

所以双方面:一方面由罪恶感去念佛,另一方面由念佛而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或者观照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罪。

你观得有多深,对罪恶感的体会就有多深,阿弥陀佛的光明、慈悲、疗效就直接伸到根处帮你愈合;如果你很肤浅,拒绝,那么弥陀的慈悲爱心,就像药一样,到不了那个位置。你都认为没罪、没病,药到不了那个位置,怎么能把你治好呢?

可以说,罪恶感是一切道德升华的原动力,是一切谦卑美德的出发点,是一切念佛清净的前提。没有罪恶感的人,将一事无成、一无是处。

说明他的人性还没有觉醒,他的智慧还没有开发,他还戴着一个假面具在生活,他恐惧观照到内心真实的存在,他粉饰太平,他生活得不真实,他得救无望,他是永远的死尸,灵性生命没有觉醒。

我们可以说,认罪的人有福了,苦恼的人有福了。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