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入世”本怀?

问:佛陀“入世”本怀?

净宗之声: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界定这个词语的含义:“入世”和“本怀”。一般我们是说佛陀“出世本怀”,没有听说过“入世本怀”的。这位提问的听友把“入世”两个字还特别加了双引号,所以就引起了我的关注。

◎ 所谓“出世本怀”,是说释迦牟尼佛,他本身住在西方无胜国土,是真实报土,他怜悯我们娑婆世界这些三界火宅当中的罪苦众生,所以出现在这个世间,这叫“出世”——出现在娑婆世界。

◎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里说:“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他来到这个世界,有一个根本的目的,这叫“本怀”。“本”就是本来,“怀”就是他的心意、心愿、目的。他到这个世界来,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到底哪一种法门是佛陀根本要宣说的法门呢?到底说哪个法门是他来的根本目的呢?这叫“出世本怀”。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入世本怀”,也是一样,“入”就是来入到这个世间,所以“出”和“入”是不同的表达法,主要是探明他的本怀。

中国的历代祖师创宗、判教,其目的就是要究明佛陀“出世本怀”。

这里有两种说法:

◎ 一个就是《法华经》的引导,“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是佛的“出世本怀”。就是说虽讲三乘佛法,最终目的是要引导众生入一佛乘,唯一佛乘,度一切众生。佛不可能说“我自己成佛道,让你们得声闻、缘觉这些小果”。所以是要以究竟一佛乘为归趣,这是佛的“出世本怀”。

◎ 净土经典《无量寿经》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就是以宣扬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作为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的根本目的,也就是“本怀”。

这样以来,“本怀”成两个了,到底《法华经》是本怀还是讲念佛是本怀呢?

这不矛盾。怎么不矛盾呢?因为《法华经》讲的是一个根本原则:让一切众生成佛。

那具体的方法呢?怎样能让一切众生成佛?还是要归到这句名号,念佛才能让一切众生成佛。

也有人说《法华经》是圣道门的本怀,《无量寿经》是净土门的本怀,我想这两种之间不矛盾,有一个大的原则说明和一个具体的落实。

另外,两者真要比较,净土念佛是“本怀中的本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法华经》“三乘导入一佛乘”,那毕竟是少数,三乘圣者少;人天乘就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要从结缘开始,当然它的意趣是有的。净土法门叫“五乘齐入报土”,所以它摄受众生的根机更加地广大。

净土法门称为“易行道”,摄机广大,行法容易,效果、利益深广,利益就是任何人都能往生,往生都能成佛;这也能够达成《法华经》所说的“一切众生毕竟成佛”的本怀。所以如果比较起来,净土念佛更是“本怀中的本怀”。

这都是我一个人在说,未必是问者的意思,所以现在再来探求问者的意思。他把“入世”两个字加一个引号,大概的意思是不是要说“佛教不要讲‘出世’,讲‘出世’我都知道;还有‘入世’呀,要为这个世间服务。那为这个世间服务,为这个世间来做事,他的本怀是什么?”如果问者问的意思是这个的话,很遗憾,这没有本怀。

佛陀来的唯一目的,不是让我们在这个世间,怎么去建设“人间净土”,怎么去把这个世界建好一点。这里叫“火宅”。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里说得很清楚:“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不要说我们在地上,即便是生在天上,六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三界之内在佛看来都是轮转、轮回、败坏、无常的火宅之相。怎么可能会让你在这里无穷尽地玩下去啊?所以把这火宅当中的“五百子”,就是一切众生救出去,到外面花园、草地这些安全的地方,这才是本怀。哪有让你在里面待着的?

现在有些人说法,都说的一些“相似佛法”或者说外道,“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叫大家就待在这别走了,不要愿生净土,不要求解脱,以至于整个佛教变了味,变了调,变了质,向这个三界、向这个世俗的世间彻底投降——这都不是佛所说。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