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否不提倡男女平等

问:为什么一般的佛教摒弃女身呢?凡人的贪瞋痴慢并不因男女而不同。而且,好像论慈善女人更多些,论好斗男人更多些。

答:这是个大问题。佛教本身是平等的,即使是蚂蚁这么卑微的生命,佛陀都不会轻视。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能成佛。佛心平等,自然不会在男身女身上有不平等。

但是,小乘佛法,如果看有关的经律论,其中对女身呵斥得比较多。这是因为,一方面,古代印度以男性为主导,那时很多国家都是这样,世俗风气如此;另一方面,小乘佛法讲究自力修行,男众相对更有优势和长处。因为男女众的生理结构不一样,必然在心理方面会有差距,男众比较理智、理性,女众相对比较情绪化,情感方面偏重一些,有这方面的差别。

佛破除了一切我见、身见,男众女众本身也是假名,不能按照纯粹的身见来理解。女众当中也有大丈夫,男众当中也有性格比较软弱、不够独立的,其女性气质反而更强一些。就个人来讲,也没有所谓纯粹的男、纯粹的女,就像中国的太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是循环的。而且,男众女众是不断转换的,今生是女身,前生或许是男身;这辈子是男身,下辈子或许是女身。

相对小乘佛法,大乘佛法男女众的差别比较模糊,按现在世俗语言说,“女性的地位提高了”。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不一样,小乘佛法发心的广度跟大乘是不好比的。一看“大乘”的名称就不一样,如果还像小乘佛法那样男众女众泾渭分明的话,就谈不上“大乘”了。小乘佛教讲女众有五种障碍,比如说,女身不可以成为转轮王,不能做天上的魔王(魔王也要有很大的福德),也不可以现身成佛等。但是大乘佛法中,《法华经》有八岁龙女现身成佛。密宗也有这样的教理,我上一次去香港,看见密宗道场里挂有女身成佛的楹联。

净土宗也有专门关于女身的说法。一是净土没有女人。这看似摒弃女身,其实不是这样。本身净土的菩萨是超越男女相的,用世间的语言表达为“净土没有女人”,显示净土的纯粹、无染污以及菩萨度生的有力、雄健。二是有女人成佛这条愿。显示阿弥陀佛特别发愿,怜悯、慈悲女众。因为女众本身有生理上的弱势,同时,身体是由内心决定的,身体构造一定也反映了心理某一方面的不足或者说是偏向的长处。佛教当中,即使小乘佛法也有很多针对女众的,比如说,女众出门应该注意什么,女众道场的位置大概应该离男众道场多远,这样是为了保护她们,能够关心照顾得上。所以,并不完全像现在理解的好像是看低女性,其实更多的是爱护、保护,体现了佛陀的慈悲与爱心。

当然,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就不一样了,讲究男女平等,现在甚至有些国家也有女首相、女总统。其实男众女众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法门的发展。目前这个时代,净土宗也好,各个寺院道场也好,其实倒是女众更多。可能是因为女众更加感受到人世间的种种苦恼,更加向往佛法。所谓以苦启觉,感受的苦多,启发的觉悟也高。相对来说,男众可能因为世间的责任更多,反而多在事业、职场打拼,面子、虚荣心、好强斗胜的心更强。现在入佛门的男众远远不如女众多,这也是一个时代现象。

男女众各有长短。女众有她的优点,比如慈善、柔和,所以不要觉得好像不公平。作为女众,可以发挥女众的优点和长处,避免不足。

我觉得往往长处也是短处,短处也是长处。女众相对来讲比较情绪化,情绪化会生起一些烦恼,造成困扰、障碍。如果能突破情绪化这一关,女众身上的细腻、柔软、慈悲、爱心发挥出来就很厉害了。男众相对来讲理性化一些,好处是比较大胆,雄健有力量,不足是显得不够细腻,不够柔软,比较粗线条。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