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净土宗以一向专念为宗,不以戒律为宗,所以不特别地标榜戒善。但是不管在家、出家,都要随分随力地修持戒善,常怀惭愧,这是一个大的方向。”有人质疑这种说法,理由是佛说要“以戒为师”,这里没有说到要“以戒为师”。
答:一、“以戒为师”主要指出家众的日常行为规范
关于“以戒为师”,不要做不相关的解读。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因缘。什么因缘呢?就是佛陀要入灭的时候,弟子们都觉得失去了依止,就问佛陀:“佛陀啊,您老人家在世时,哪些事该做不该做,哪些有利哪些有害,我们会来请问。可是如果您入灭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就失去了导师,没有人问了。”所以佛陀就回答说:“我虽然入灭了,但是我讲的戒律——波罗提木叉都还遗留在世间,该怎么做的,这些戒律的规范标准都说得很清楚,汝等如果以戒为师,如我住世没有差别。所以,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
它是这种因缘。总体来讲是特别指出家众,因为出家众的修行规范、戒律的要求,是佛陀制定的。就像父母会谆谆告诫儿女:你要这样做,你要那样做。比如女儿要嫁出去了,她就会哭,“哎呀,我在妈妈身边,我哪里做得不好,你会指导;现在我嫁到外边,不在妈妈身边了,没有人来引导我了”。当然妈妈没有写成条款,如果写成条款,“你把这个拿去,按照这个来做就好了。”她也会交代女儿,“你到婆家该怎么做,你就依这个,就好像我在你身边一样,没有问题的”。
佛陀入灭的时候,这些出家弟子们如同失去了依止,所以就问佛陀,佛陀就说“我的戒律在世间,你们就以这个作为规范”。
所以,“以戒为师”特别是指出家众日常的行为规则,它并不是指一切的修行。难道一切的解脱法门,仅仅都是讲戒吗?
二、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以一向专念为宗因为念佛法门不仅仅是针对于出家人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它是就往生极乐世界来说的,所以是更大的面,包括出家,包括在家,包括日常行为,包括根本的解脱方向。
这样,必须在一个更广泛、更深入的背景来说,这就讲到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跟戒律相比,它是更前期的,摄受的众生面也更广泛。如果以净土法门来讲,一切都归到佛这方面,“以佛为皈,以佛为救”,佛就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是我们究竟的救主。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无量寿经》讲,上辈者,舍家弃欲而做沙门,这是出家人,出家人也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中辈者,不能舍家,那就多少修诸功德,行善积德,也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者,不能修诸善,甚至有造恶的,怎么办?也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这就回归到净土法门的宗旨。
就是说,上辈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秉持“以戒为师”,这是对的,但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回到一向专念,这是宗旨;中辈的,在行持善法,不错,这是你这样的根机该做的,但也要回归到一向专念的基本面;下辈者,持戒持不了,行善无力,还造罪勇猛,万法救不了你,下辈子得人身也没希望,怎么办?仍然回归一向专念这个基本面。所以,上中下三根的人都要念佛,这就是一向专念为宗。
三、“以戒为师”和净土法门,两者范围不同,目标不同
总之,“以戒为师”是特指出家人日常生活的规范。当然,在家人也可以拿戒律来要求自己。但是,你能要求所有人都做到吗?做不到,摄机就不能普遍。佛陀有说往生是靠以戒为师吗?没有。如果求往生,三辈之人都要一向专念,这是佛陀在经中明确讲的。
所以,不可以用一法来破坏另一法。我们讲“净土宗求生西方是一向专念为宗”,并不是否定出家人日常修行“以戒为师”,它们的范围不同,目标不同,不能拿这一个来否定另一个。
净土法门是就更广大的信众面,有出家,有在家;有受戒的,有没受戒的;有正法时代能够持戒的,也有像法、末法时代不能持戒的。在这样广大的信众层面上,最大公约数就是“一向专念为宗”。“宗”就是宗旨,不改变。在这个大的范围之内,出家人仍然是以戒为师,这个不矛盾。
同时,正因为我们以戒为师了,有了这面法镜,才晓得我们不是真正能清净持戒的,念念都在毁犯,所以转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一向专念的背后就是以戒为师,深信因果,就是机深信。如果认为自己是真正可以清净持戒的比丘,那就是无知与骄慢,无惭无愧。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 一向专称、三辈九品、因缘、想不通、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