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依善导大师的思想,是“念佛必生愿”。“念佛必生愿”讲的“乃至十念”通平时和临终,这倒是对的。善导大师对“乃至十念”怎么解释呢?他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等”。“乃至十念”是一辈子念佛。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上品上生释当中,就说到修行时节,怎么说呢?有三句话:“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 第一句说从多向少:“上尽一形”先按多的说,心中的目标是准备念一辈子,叫“上尽一形”;但是可能寿命长短不一样,或者念了三年,或念了三天,或念一天,所以说“下至一日”,或者只念一个小时,或者一念——“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就打定主意念一辈子,可是人生无常,到这个时间寿命就完了。
◎ 第二句从少向多:“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现在念佛,当下就打定主意要往生,今天就准备死了,无常观特别强;但是今天没死,没死就延到一天,一天没死就延到一年,延到一辈子。这是从少向多。
◎ 第三句“大意”,就是综合起来说:“一发心以后”,一发心求生净土以后;“誓毕此生”,总之这一辈子不改变了,“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念念之间都是要求生净土的,发心的意乐是这样的,并不是说我们别的事都不干了,啥也别想,凡夫做不到那样。
这段文虽然说在上品上生当中,其实它是对净土、念佛或者其他修业一个总的说法。善导大师在解释第十八愿愿文“乃至十念”的时候,也经常用这样的句式,“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等”。所以,善导大师所讲的念佛,都是指一辈子念佛。“正定业之文”也是这么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这样不能理解为“我就念了十声,不再念了”,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学习教理,一定要有传承。我们对愿名的理解、认识,以及对于愿文当中讲的“乃至十念”到底是什么内涵,要依相承祖师的解释,这样比较圆满。
◎ “法体”就是从这句名号,名号是救度之法,就它的本体、本身来说,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机行”就是从我们众生——机这边的做法、作为得的利益。
从法这边来说,这句名号不要说念十声,即便是念一声,它当下也具足救度我们往生的功能。就算没有念,在十劫之前,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这句名号当中也圆满具足众生往生的一切功德。也因为如此,我们信,我们念,才可以得救。所以,名号的法体本身是圆满的,不在于说念十声、念一声还是念一辈子。
◎ 接下来谈众生的“机行”,就是我们“机”这边的行持。如果跟这个法相应的话,叫“具足三心”,就是有信心。有信心、具足三心,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相状呢?就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刚才讲的这一段话,它是必然的。“具足三心”,不可能说“我念了十声佛,放下不念了,该干吗干吗,该打麻将打麻将,该看电影看电影,该遛狗遛狗,然后过了八年、十年,这就往生了”,不是那回事,这样的话,你根本就不具足信愿。
念佛到极乐世界,解决三界轮回、旷劫流转这么件大事,说“我就念十声,放那”,不可能这样。
“切事系心”——“我最关切,对我影响最大最深的,心中总是系念着它”。像在家人,儿子有什么事,心里总是挂着,“某某人,听说你儿子出车祸了呀?怎么样没撞坏吧?”都慌神了,心心念念挂着儿子,赶紧往医院跑。我们愿生极乐,如果真正具足信愿,不可能只念十声佛号就不念了,它会自然相续。这是一种状况。
这样理解,在念佛当中既不懈怠、放逸,也不至于那么紧张、担心,就我们根机能做到的,一心念佛,今天、明天,相续不断。
为什么说不定,还有可能性呢?因为他毕竟在佛法当中结了缘,如果临终有善知识提醒,或者他遇到苦缘,突然想起来,这个时候又生起念佛心而恳切归投,那还是可能往生的,只不过这种状况的概率很稀少。
所以,我们不能这样来理解,要养成念佛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