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佛心是寂静的,可是为什么又有慈悲怜悯众生之心呢?有心念不就是动了吗?不就是不寂静了吗?是否与佛的三身有关?
答:你大概是站在凡夫的立场上看佛心。当然,我们没有办法了解佛心的状态,只能从凡夫的角度来想象。但是,佛心的寂静,和我们凡夫的寂静、外道修禅定的寂静,甚至是阿罗汉的寂静完全不一样,所以,不可以凡夫的想法来测度佛的境界。
凡夫身心寂定的时候,念头不起,如果一起念头就动了。佛菩萨,尤其是无生法忍以上的菩萨不这样,八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道”,任运度众生。
佛菩萨为什么起怜悯众生之心?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是寂静的,所以才能任运发起大慈大悲怜悯众生之心,这是佛的一种智慧般若力、方便善巧力。比如像水,水越静止,它越明净,越能够映照万物。佛的心因为寂静,明照一切诸法实相,所以透彻了解众生虚妄轮回的苦相。
《往生论注》有几句话刚好与这里比较相应,“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
所生慈悲是因为有智慧明照,智慧一定是心寂静、寂止所生出来的根本智,透彻观察一切众生。佛的智慧有所谓权智和实智,就像世尊,明确观照一切众生的状态,众生本来有如来智慧德相,可是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此而生起大慈大悲之心。也就是因为佛心是寂静、寂止的,而佛心这种寂静是活泼的,它是透彻诸法本源,完全证悟法界缘起、一心缘起这样的境界,它跟我们理解的那种很死板的“静就不能动,动就不能静”不一样,它是在活泼的法界缘起中透彻法性之源底。所谓寂静、寂止、寂灭,不是那种死板的,是在活活泼泼的当下寂然不动。这个你难以理解,我也难以理解,凡夫无法理解到。
比如《华严经》说“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凡夫觉得“静了不能动,动了不能静”,作为佛菩萨来说,“随缘赴感”,哪里有众生的因缘,他就去哪里;“靡不周”,能够周遍法界;但是“而恒处此菩提座”,恒常处在菩提座上并没有动。所以佛称为如来,“如”就是不动,“来”就是动,他是动中有不动,不动中也有动,这是方便力成就。
也有个比喻说“月映千江”,“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月亮来到水里了吗?不来而来。它有动吗?它没有动,没有动但是也可以动。所以,佛菩萨这种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甚至众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是自在、自然。正因为佛陀的心寂灭、寂静、寂止,才涌生大慈大悲,这就是佛的境界。
这些跟佛的三身也有关系,法身就是真理的境界,不可言说;报化二身就是佛陀本身愿力成就,净业成就。所以,佛救度众生总是和三身有关系。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 佛心、佛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