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谈出家与淡化亲情

问:淡化亲情怎么去理解思维?

净宗之声:

出家人要淡化亲情,怎么理解呢?

如果站在净土门的立场去理解,有两个层面。

◇ 第一个,我们初出家肯定是世俗的情感要淡化,不淡化你出家过不安乐,那就说明你这样的人只适合在家,卿卿我我,黏黏腻腻,就是离不开的。所以,第一个是淡化亲情。

◇ 净土门,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庄严——这不光是“出”,还要“入”,第二步要提升,要净化,就是说:“我能把我周围有关的人员都提升到念阿弥陀佛,在法情当中来庄严他们。”

圣道门可能比较难以完成这一点,因为自己没有得到解脱的利益,当然就没有具备这样的力量。

净土门,你自己得到念佛的好处、法益,一方面是淡化,另一方面可以反过来提升为法情。

这个时候,父母、兄弟,以前的同修(配偶),就会觉得你的人情既清净又纯粹,而且又提升到一个档次。

并不是说出家了就割断了,像割袍断义一样,没有关系了,不是那样的;反而会在佛法的轨道上。那就是非常好的,既有亲情,又有法情。像这样的内证,也只有净土门的法师才可能有。

下面引用了一段星云法师的《如何做好一个出家人》,里面说了十二条,其中第十二条是:淡亲情,求内证。

“作为一个出家人,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能够舍离眷属、淡化亲情”。

不管圣道门还是净土门,都是一样的。

“一个出家人若不能忍耐孤单寂寞,远离世俗,名虽出家,实际不是出家”。

刚才说过了,初步来讲都是这样的,理解起来大面上都一样。

不过,这是“出”,还要能转“入”,这就有所不同了,圣道门、净土门有所不同。

“出家贵在能求内证,而求内证的功夫,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寂天寞地的磨炼”。

这一方面圣道门和净土门就不一样了。

圣道门要求内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说多孤单哪!

净土门的内证完全不一样,道绰大师就说了:“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圣道门出家一开始是很寂寞、很孤单的;净土门的内证都是很热闹的,并不是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你一个人怎么办?不是的。

“前生者导后,后去者访前”,前面的引导后面的,后面的承接前面的,前呼后应的,所以是连续无穷。“为尽无边生死海”,一个带一个,都出生死之门。

善导大师也说,净土的行者就是极乐的圣众庄严,在解释“极乐圣众”的时候说“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

所以,我们并不是孤单的,反而是清净大海众,感到有依靠,有广大的圣众跟我们同在。

昙鸾大师也说“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怎么会没有人呢?

所以,这两种内证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这种内证就非常丰富。

印光大师也说“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已是极乐嘉宾了。

《观经》也说“若念佛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这是指在娑婆世界就这样了。观音、势至都是你的好朋友了,你怎么会孤单呢?

《阿弥陀经》说,念佛之人,得十方诸佛的护念。

所以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圣道门、净土门不一样。我们读到这里,就知道不一样。

所以,圣道门出家比较难,净土门出家容易,净土门是易行道。难行道,出家也难;易行道,出家也容易。所以,将来出家还要靠净土门。

接着说,“经过这种大死一番的实证之后,外界的斗换星移,再也动摇不了我们”。

像这样的人毕竟少。净土门其实倒没有什么大死一番,我们是大活一番。“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我们遇到南无阿弥陀佛,还没有死就大活了。

“大活”是什么意思?无量寿命,无量光明,平生业成。这是不一样的。

当然,“大死”跟“大活”是说不同的面,圣道门往往都说大死一番,所谓“无生”;净土门说“往生”。无生跟往生也是一样的,往生就证无生,但净土门显得色彩比较亮。

“所以,内心有所证悟很重要,好比种植树木,扎根坚固,自然能抵抗风暴”。

这都是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场上。如果以我们来说,“扎根坚固”就是我们的信心坚固,“种植树木”就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撑腰,我们自然有力量抵抗风暴,靠我们自己是不行的。

接下来又说,“有的人出了家又还俗,不知羞耻,甚至连一点惭愧心也没有,这是因为心里没有丝毫的证悟,不能体会佛法的妙乐,自然无法安心于佛道”。

这也是圣道门的,不容易。如果以净土门来讲,出了家又还俗,只要你具足信心也可以,这是各有因缘。

当然,当初出家的时候,特别是我们汉地出家,都是希望一辈子出家的。能在出家法当中坚持,那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能的话,只要还在念佛门当中,将来往生也是一样的。

就是各各因缘不一样,那就要自抱惭愧,“我的福报不够,因缘福德不具足,所以没办法把这条路走到底”,这是自我内心的觉醒。

外界的人倒不必对他鄙视,认为他很丢人;要怜悯和慈悲。缘分嘛,他的因缘如此。

“内心有所证悟,烧了头也不会背叛佛教的”。

这话是这样。那我们就说,了解了阿弥陀佛的救度的话,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开这个法门,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一定会坚持念佛的。

有的人在佛门里,归依了多少年了,也念佛,也修行了,到最后还是学外道去了。

那很显然,没在佛法里得到利益。如果了解了,肯定不可能再到外道当中去。

尤其我们净土宗念佛法门,“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怎么可能还到外道法当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得到摩尼宝珠的人,绝对不可能把摩尼宝珠扔掉,然后拿一个土疙瘩——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出家人要从佛法中求证身心的安止”。

我想,在念佛当中,不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是一样的,都可以得到这个利益。

如果以圣道门来讲,不要说在家人不容易得到,出家人也是很难得到的。即使说有所安止,能解脱成佛吗?想一想还是很恐怖,今天晚上无常来了,你去哪里?还是很恐怖的。

不像我们这样,我们真的是福报当中的福报啊!真的是什么好处都给我们得着了,“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所以,我们奋力挑起佛法的担子,这也是应该的,因为我们得到的利益最大、最安全、最安乐、最安稳。

圣道门出家虽然也很可贵,但是那种孤寂,个人单打独斗是不容易的。

而我们有十方诸佛护念,观音、势至在两旁,阿弥陀佛在顶上,佛光注照,整个法界为眷属兄弟,“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有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好的功德利益。

下面又说“几十年来,我所受的苦难、逼迫、排挤、伤害,一言难尽;但是我不曾动念离开佛教,因为我从佛法中所体验到的法乐,使我对一切痛苦甘之如饴”。

念佛法门更是如此了,如果你真正感受到自己“乃至一念,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当然你的抗压能力、抗打击能力就特别强了,因为你得到了,充实!

所谓的打击、伤害、痛苦——就不要谈这些痛苦了,也没有打击伤害。

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这六字名号就好像一个气囊,六字名号是透明的、有弹性的,你在里面被包围得好好的,怎么都打不着你。

那么,在哪种情况下打到你了呢?

就是你自己不老实,把六字名号扒开,脑袋伸出去,给别人打一棒,“我好痛苦啊”,痛得缩进去。如果还不缩进去,把脑袋还伸外面,那是你自己找的。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这么好,这么安全,怎么给别人打得那么痛苦呢?所以要躲在名号袋子里面,全封闭地锁起来,就像蛹躲到茧里面。

“出了家,应该时时摄受自己的身心,如制伏失辔的野马,时时不忘自己是大圣佛陀的弟子,要与佛教共患难,尽到佛弟子上弘下化的任务,才不愧是一个出家人”。

一看气魄很大;但是,前景不光明,带一种阴影,好像很为难的样子。“出了家,应该时时摄受自己的身心”,这都一样;“制伏野马”也一样,不过,我们是靠六字名号的缰绳逮住它。

“时时不忘自己是大圣佛陀的弟子”,那我们更不忘自己是阿弥陀佛的弟子,也是释迦牟尼佛、诸佛的弟子。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说“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 “要与佛教共患难”。

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佛教共患难;在某种程度上说,佛教没有患难。

如果是圣道法门的话,患难意识就比较强,因为到末法时代,种种形势都不如人意。

可是如果就净土法门来看,因为主人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诸大菩萨都在弘扬这个法门,我们不过是小喽啰跟在后面,“冲啊!上啊!”哪有什么患难?都是非常自在的。

还有些人可能暂时没有善根因缘学习这个法门,那我们看得很清楚,知道他善根还没有到。

就佛法来讲,阿弥陀佛是永远常住的佛,“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是常住的报佛,所以,这种弘法是“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哪有什么磨难?是众生自己的业力因缘。这样就会起无上的怜悯心。

比如有的时候,我们在娑婆世界眼光就小,“哎呀,外道教徒好像很多,发展很快”,然后就说“我们佛教徒是不是少了?我们要跟他们比个高低,发展得更多一些”。

其实佛心是平等的,不分什么内教徒、外教徒,只是他一时的因缘,善根还没有成熟,没入到佛法里来。这些是不可比的,没法相比。

在茫茫的生死苦海当中,唯有三宝的航船,唯有六字名号的慈航可以救度众生。

还有不少人在河滩、在水里面、在枯草上站着,他们在那里很嗨的,“你看,我们很好”。

这是我们怜悯的对象,不是我们嫉妒的对象,更不要比较说“你看人家……”,有什么好看的?哪有“人家”?都是我们自己家的,对吧?都是佛要救度的对象。

船上的人,跟那个在浮草上的人,那能比吗?他们是很快要沉没下去的。

“我要发展得人比他们多一些”,他们也是你要救度的,怎么要比他多一些呢?所有的人都是佛救度的对象。这些站在净土的立场上,就看得很清楚。

我们不是把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再跟别的宗教来对比。宗教跟宗教是有可比性,但不管什么宗教、学问、艺术、哲学,都属于世间的,以佛法的超越性来说,那不具备可比性。

不管怎样,那些都属于世间法,世间法跟出世法怎么能比呢?你还羡慕世间法人多吗?“你看,他们那么多人”。所以,不会比这个数量。

比如说,有一万个人,这一万个人生来都是盲人,你眼睛是亮的,你会去跟他们比人多、比人少吗?那有什么意思呢?或者,一万个人都是死的,你一个人是活的,“哎呀,死人那么多”,这不具备可比性。

所以,我们稍不留神就会堕落到世间的层面上。只有站在净土法门的立场上,才有这样的高度。

你心中被阿弥陀佛救度,激活,就会以净土的眼光来看待世间,这是不一样的。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