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青少年教育引导的四个方面

问:下面这个问题是关于小孩子的,就是有关青少年的教育引导。说一个小孩今年十二岁,读七年级,跟学校同学相处,如果有人惹他,他就想去报复,甚至想请杀手。他觉得自己很恶毒,内心很痛苦。

还有,他觉得自己特别物质,特别讲享受,而他的同学都很节俭。不过,他喜欢画佛像,喜欢拜佛。请师父慈悲开导一下。另外,师父可不可以推荐一些适合的书给他看。

净宗之声:

我觉得这个孩子还是有觉察力的,他能够内心痛苦,觉得自己恶毒;而且也愿意画佛、拜佛,所以,善根还是很好的。

作为孩子来讲,成为今天这种状态不是一天两天的。我觉得首先对孩子要理解。这种状态的存在,跟家庭、社会都有关系。完全推给他自己承担,是不公平的。只有给予理解,帮他卸些压力,这样才有可能引导、转变。

所以我的想法是,倒不是要对这个孩子怎样开导,反而是父母、周围相关的人需要对这件事有更多的认识,表现更多的爱心。

关于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本来就是一件大事,是全民的大事,是家家户户的大事。这作为专题就有很多话要说。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几点,当然我也没有经验,这些也是供参考。

我个人觉得这几方面比较重要:

◎ 第一是人格的养成;
◎ 第二是智慧的培养;
◎ 第三是爱心的栽培;
◎ 第四是关于念佛。


关于人格,我觉得要给孩子养成独立、自由、负责任的人格。也就是说,让孩子从小自己做自己,他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

在这一方面我觉得中国人、中国的家庭、中国的父母是有所不足的,往往会把孩子看做自己的,这样就会让他的人格不独立,会成为一个附属物。从小附属于父母,在学校附属于老师,长大可能附属于领导、老板,结婚了附属于丈夫。中国人的观念、教育就这样。

比如说,到小孩子房间去,可能推门就进去了。外国人要进去,他一定要先敲敲门,这就是尊重他。你推门进去,“我是你老子,我还不能进来吗?你什么事不能给我看啊?你的日记……我都没有私心”,没有自己的界限。

一方面固然显示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你剥夺了很多他本来自己该做的事,让他人格不够独立。将来面对社会,这是有很大缺陷的。

独立的人格,父母这一方面从小就要传递给他。就是“你要独立地做你自己,你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在父母这边,也是一种缘分,你投胎到我家,当你力量不足、幼小的时候,我给你适当的照顾;但是你要自己走自己的路”。

这样的话,他从小就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意志。他会严肃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也会认真地去对待这一切,就会挑得起担子。


关于智慧的培养,我觉得主要是两点:

◎ 第一,教育他要有因果观念;
◎ 第二,要会利他,帮助他人。

自利的诀窍就是利他。我们所有人都愿意对自己有利、有好处,可是诀窍在哪里?利益别人就能利益自己,这就是智慧。这当然有很大的学问。

那么因果呢?如果正确地建立因果观念,会自然地趋吉避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是会算、会读、会背叫智慧,那不算;有因果的观念才是真正有人生的智慧。因为宇宙的法则、生命的提升、一切运行的规律都在因果当中。佛说出来,我们能相信,相信之后能够按照因果种福乐善因,有这样正确认识的话,行为就会规范,心灵就会相对健全。


爱心的培养尤其重要。

可以从爱小动物开始,因为小动物跟我们不存在利益冲突,比较容易让人起爱心;而且面对小动物,孩子们有天然的亲近心。所以,当小孩残杀小动物,比如青蛙、蜻蜓、蚂蚁,这个时候,要跟他讲解,让他爱护小动物,养成爱心。

另外,要学会爱自己,爱心是生命的本质。爱自己首先是保护好自己,不安全的地方别去。我们爱自己不是自私,不是好吃好喝什么都为自己,那是伤害自己;而是热爱生命,我们本身的生命、身心跟我们关系最亲近,所以,要去体悟生命,要去爱护生命,要去享受生命的喜悦,自身是唯一的最亲近的试验田。如果自己这块试验田都种不好,你对自己都不爱,怎么可能爱别人呢?

刚才说了,自私不代表爱,发脾气这些都不代表爱。我们内心平静柔和,享受爱心的喜悦,即使遇到什么事,别人可以对我们不好,我们不能自己对自己不好。甚至听别人说句话,自己就气得怎么样,那哪能叫爱自己呢?人家说句话就气成这个样。人家说这句话,你怎么反而能喜悦呢?你只有站在爱心的角度上,才会怜悯对方,才会看出他的不足在哪里,你就不会那么生气。

当然,这些都要父母自己有所体验,才可以传导给子女。


第四点,关于念佛。

我们一些信佛的父母往往就希望孩子从小多念佛,长大出家。这个想法不能说不好,但是我觉得要看根机,不能勉强。国家政策也不希望这样。这个政策也是有道理的,孩子小的时候,并不能有那么深的人生觉悟。像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非常成熟、非常沉重、非常严肃的一个人生命题。我们可以从小教他这方面的概念,但是不强求。

我觉得念佛,比如家里有佛堂,早晚上学路过的时候拜拜佛,早早晚晚念上十声八声、百来声,这不至于让他多反感。有时候你要求多了,孩子本身的觉悟没有到,他会反感。他跟周围的孩子一比,觉得“我怎么这样?人家也会对我有看法”,这时候要适当地调整。

所以,念佛这一方面,有概念就行;到一定的程度,他会善根成熟。我觉得因果的观念更重要。念佛,给他形成一个认识。往往人到中年,想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信佛的,他就开始关注这一方面。

这几方面,人格是基础,没有人格,所有的都谈不上。有了人格还要有智慧,有了智慧还要有爱心,最终归入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希望这些能够为做父母的提供一点参考。

继续阅读相关标签: